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舌头口疮 >> 专治口疮医院 >> 正文 >> 正文

沁源艺苑middot散文群山

来源:舌头口疮 时间:2021-11-14

群山怀抱——沁源

谢燕

地偏隅:顺着山路跑到头,就到了

太岳山脉把沁源抱在了怀里。

想像一下左手虚握成环,从食指尖开始,逆时针往下到指根,过虎口,一路到大拇指尖,就像这太岳山脉由东向西再往南,依次是老爷山、摇头山、绵山、石膏山、霍山、青龙山、罗云山———这些山环抱着沁源,把它和沁县、平遥、介休、霍州、灵石、安泽等县分开来。

沁源就在这群山怀抱中,成为晋中、晋南、晋东南的交接之地。如果坐着飞机往下看,被一大片起伏的山脉环抱着的沁源,静静地躺在山西中南部,像一片绿叶———要知道,沁源有着62%的森林覆盖率,90%多的绿地覆盖率,全省头名。

高速路上,你是看不到写着沁源两字的出口的,还好相邻的县都通着柏油路,“道中何所见,两壁尽高山”地一条道跑到底,就到沁源了。要把这几个都是险塞的口子一封,那可真是高山大壑,插翅难飞。县志上说,沁源这名是北魏的时候有的,意思就是沁河之源。建县则在西汉,县名谷远,就是“孤远之地”。至今县里的干部开玩笑说,就连去市里见见领导,也得两小时,不比人家平原县,十来分钟,抬脚就到了。

沁源是长治辖区内面积最大的一个县,足有平方公里,人口却一直只有十五六万,每平方公里只有五六十个人,地广人稀,讨个生活是很容易的,开片荒地,就能“刨个窝窝,吃个馍馍”。因交通不便,山高皇帝远的,历史上一直就是各地灾民避难和移民之地。比如在沁源王村、王各村等地有许多姓药的人家,他们的家谱上都把始祖认定为宋代的爱国名将——岳飞,说是秦桧诛连岳飞九族时,有一支岳飞后裔改姓为药,一路向北,迁入沁源山中,留下这脉岳姓(山西方言里,有很多地方药岳同音)。

就像药家一样,在沁源,除本省外,河南、河北、安徽、山东等省外来人口非常多,法中乡就有九省十八县的移民后代。移民带来了文化和民俗,山西本来就是一个方言大省,沁源更是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比如称呼奶奶,县南称婆,县中称爸爸,县北称娘娘。交通闭塞信息不便也使很多古汉语词汇保留下来,比如住舍(家)、盘缠(路费)、撵逐(赶),连个山药蛋也平常唤作蔓菁。

越是地广人稀,越是好个红火热闹。虽然行政区域上一直归上党地区,可在生活习惯上,感觉沁源更像晋中多些,比如也爱听个晋剧,是晋东南唯一有晋剧团的县。当年王爱爱下乡唱“嗨嗨嗨”,那可是跑掉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孩(鞋)。蒲剧、上党梆子也爱听,小调沁源秧歌更是红火。专唱秧歌的绿茵剧团,在抗日时期,曾被陈庚司令员表扬:“绿茵剧团所起的作用,枪杆子是起不到的。”解放后的《小二黑结婚》、《白莲花》等剧也是唱得家喻户晓。好些沁源汉子女子秧歌小调张口就来,还是即兴编词,好些当年南下的老干部回到沁源,一听秧歌,那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掉。

人热情:走出山哪都有朋友

今年国庆,在杭州工作的菲菲结婚了,她是生在沁源长在沁源的女子,当然要回老家摆摆酒。公里的路,一家人开了两天的车才到。一路上,菲菲担心时间太紧,都没法准备婚宴,虽然有父母的朋友们在县里忙活,可毕竟这是自家的大事,请人啦、安排饭菜啦、招呼客人啦,光靠朋友能行不?父母不放心打个电话,那头就哈哈地笑,你们来了就等上席就行啦,管教你甚也妥妥地。

到地儿一看,还真是!一二十桌客人济济一堂喜庆热闹地等新郎新娘开席,主家反倒像客人一样被招呼着,万事不用操心。

这就是沁源人特有的热情,他要认你这个朋友,你的事还真就是他的事。

菲菲说,可能是因为在山窝窝里住久了,心里就比较净吧,待人真诚。

最让她感动的是一个叫万里的伯伯。每年回沁源,伯伯和伯母知道菲菲爱吃羊肉,早早就准备好羊肉馅的饺子,那是回回铁定能吃到的,而且知道她父亲不吃羊肉,每回还特意再准备一份猪肉馅的。哪一回要是时间赶得紧,顾不上吃,那可不成,带也得带走。

那种对人的情感就像沁河水一样纯净,就像头上的蓝天一样通透。(沁河是山西唯一没被污染的河流,沁源年的二级以上天气有天。)

这样交下的朋友,走到哪都是亲人。离得再远,隔的时间再长,也不怕。

沁源人出趟山,走到哪个城市都能迅速组织起饭局,呼啦啦来一群多年不见的朋友,不用你张口求人,他主动揽事:你说,额能做甚?帮你甚忙?

而让外地人瞅着稀罕的,是沁源男人的开壶。

不是打麻将的开和,是当真开上一壶水,几个相处得不赖的男人就着茶水开谝。茶要那种浓浓的茶,话是说不完的话,从上午说到下午,直说到日头落星星出———这功夫和四川男人摆龙门阵有得一比。

性刚烈:抗战八年没出过一个汉奸

年4月21日《山西日报》有文章称:“八年抗战中,日寇杀我沁源人民人,被敌俘去生死不明者人,被敌残杀而成残废者人。”

这组数据道出了沁源最英勇的一段历史。抗战期间,仅有八万人口的沁源人,创造了“三个一万”的纪录:牺牲一万,伤残一万,南下参战一万。如果再加上随军南下的一万女人,那就是“四个一万”。年,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向沁源人民致敬》的社论。八年抗战,全县没出一个汉奸,无一人出面到维持会(日本侵略者利用汉奸作傀儡,在沦陷区内建立的一种临时性的地方政权组织)去“维持”。成功坚持二年半的“沁源围困战”,让它成为蜚声全国的抗日模范县。浪音写的长篇快板书里对围困战这样描述:

豺狼本性难改变,重兵扫荡来沁源。冈村宁次指挥官,纠集日军两万三。“山岳剿匪实验区”,狗臭牌子一拃宽。……政府发令咱照办,空室清野走在先,家里东西和物件,埋的埋来迁的迁。为防鬼子来袭击,早就转移山里边。深山洞,恶石岩,草丛树林是家园。日军这次来扫荡,空村空镇无人烟。……磙压清剿新战法,白白跑了六七天。沁源多山山不断,这山那山紧相边。山大沟深树遮眼,藏龙卧虎几千年。……东南西北挨着转,你来我走推碾盘。莫说你才兵两万,就来十万也枉然。

从性情上看,介子推真的很像沁源人。

世人都知介子推是介休人,埋在绵山;世人不知,绵山这头就是沁源。

绵山是沁源和介休的分界山,方圆数百里,由于海拔高度的差异,介休在山的西面,临山一面巍峨耸立;沁源在山的东面,山势平缓。在县里多年负责文物和旅游工作的张成仁觉得,按常理,介子推既然与母亲隐居,不会在悬崖峭壁的地方;现在有一种说法,介休因介子推死于该地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他背着母亲休息的地方,实际上史志里,介休原名界休,明清时才改成介休。介子推当年确切的行踪和被焚之处到底在哪里?史书没记载。知道的是他死后的封地“环绵上而封”,而沁源古称绵上,隋朝时还设过绵上县。那一带修有好多座介庙。郭道镇伏贵村还有介子推大墓一座,当然介休也有一座墓葬,当地老乡说是当时看到介子推被烧后的惨状,怕他转生后遗恨君王,就将头葬到了沁源,将身子埋到了介休。.以沁源人倔强刚烈的性情,真能做得出烧死也不出山做官的事来。

景秀美:依山傍水有人家

灵空山、花坡、白狐窑、鱼儿泉、五龙川……看着这些地名,也能想见美景吧。

深秋初冬去沁源是最好的季节,一幅晓来谁染霜林醉的画沿着山路,不断展开。红黄绿紫斑斓五彩,夕阳斜照下密林层叠,就像是一幅无人世界的油画,美得让人窒息。

“山上有森林,山中有煤炭,山坡有牛羊,山间有溪水,山下有人家,这就是对沁源最真切的描写。”这是驴友们自驾车去过沁源后,发在网上的微博。

山上有森林,森林面积万亩,主要是油松。油松之王九杆旗就在灵空山,已经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九杆旗是一棵45米高的松树,笔直向上分长出九枝树杈,旌旗蔽日般的树冠达多平方米,胸径1.5米,根部直径5米。这棵世界上最大的油松,已经多年,绿尤尚肥。

密林中自然倒下的大树,那些在山外人看来是难得的栋梁之材的大树,因无法搬运只能腐烂掉,林间长满荆棘和灌木丛,人无法通过,野狼山猪金钱豹时有出没,看见个野鸡松鼠是寻常事。如果夜行,时常还有傻乎乎的野兔在车灯光柱中拼命跑,直到筋疲力尽。

沁源人没有没采过松子的。每年白露一过,人们便开始上山采松子刨药材,连机关干部和学生,都要上山。山里药材多,什么黄芪苍术防风连翘,很多乡村的医生和卫生所,采集一季的药材,就等于自备了好多种药,省下了药钱。孩子们带回的往往是糖梨、酸枣、醋溜溜(沙棘),还有一种野果,生崖壁上,大小样子都和醋溜溜相仿,但没刺,也不会酸得让人皱了脸挤住了眼,吃起来更甜更美味,沁源人管它叫“圪楝”,但近些年见得少了。

山上有牛羊,天然牧坡万亩供牛羊们吃草。沁源的牛好,平遥人买得多,所以有一种说法:平遥的牛肉,沁源的牛。传说介子推被焚之地就在天然牧场花坡,从那时起花坡就再没长过树。这给这块高山草甸披上了一块传奇面纱。

一条条河水在一道道沟壑中淤积出一片片的良田,沁源虽然是山区县,但村庄大部分都在山下,依山傍水,是建立村庄的一个普遍条件。这些河流中首数沁河,而沁河之美,让时任晋城电视台副台长的谢红俭,在离开沁源多年后魂牵梦萦,专程回来用了半年时间拍下了电视纪录片《沁河行》。

史草莽:好汉多来美女多

历史上,沁源的“绿林好汉”很多,流传最广的是田虎。

《水浒传》第九十一回到一百回里,写田虎是沁源县人,是个猎户,“有臂力、熟五艺”,后不满官府揭竿而起,一路攻五州(即潞安府、平阳府、汾州、沁州、泽州)占56县,差不多有半个山西,直到汾阳建都,自称晋王,最后被宋朝派宋江征讨灭掉。《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山西人,张成仁认为,书里对沁源和宋江攻剿田虎的描述在地理环境上很准确,应该不是毫无根据的撰写。

像田虎这样的算声势大的,也有很多势力小的占山拔寨,自立为王。所以,沁源很多地方有“王墓”,可不是朝廷封的王,而是山大王。为了躲兵乱匪患,很多山村里建了寨堡,用来保卫家园,曾有过五里一堡十里一寨的现象。现有的寨堡遗址多达四十多处,比如窦建德寨,据传现在村里的窦姓就是唐代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之后;再比如梨花寨,传说是樊梨花驻军所寨之处。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是大栅古堡,始建于明末,是为了防李自成部而修,堡墙高丈余,厚二至三米,现在里面还生活着二十多户居民。许是深山出俊鸟,沁源女子长得俏。眉眼媚,皮肤白,声音甜,身材好。这也有传说,很像浑源美女多是因为慈禧逃八国联军时,在当地留下宫女,纷纷嫁给守边塞的将士一样,沁源现在还有据说是唐朝黄巢起义时唐宫女留下的姑姑洞。刚刚改革开放时,很多沁源女子被选到北京和省城当宾馆服务员,那会儿的宾馆可不多见,被选上也是很骄傲的事。

和大量唐宫女流落深山相印证的,是唐懿宗第四子李侃的故事。他因为躲避黄巢起义到了灵空山,皈依佛门,死后被赦封为“先师菩萨”,留下千年古刹圣寿寺。

还有一个麻衣寺也很有名,在李家庄村,说是写过《麻衣神相》的麻衣禅师坐化后的地方,旧址今尚存。

——原载《山西晚报》年11月11日本刊发表时略作删减。

作者简介:

谢燕,女,现为《山西晚报》记者。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pressedflower.net/zzkcyy/80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