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舌头口疮 >> 专治口疮医院 >> 正文 >> 正文

火针疗法的历史源流

来源:舌头口疮 时间:2021-11-13
自有文字记载至今,火针疗法已发展应用两千多年,经历了简陋的工具、原始的操作方法等历程,通过历代医家的改进、发展和完善,火针针具及其操作方法逐步规范,其临床应用范围也得到了拓宽,已成为针灸疗法中独特的治疗体系。火针疗法的历史源流古代将火针疗法称为“焠刺”,火针称为“燔针”“焠针”“大针”“白针”等。火针疗法的特点是:利用钨基高密度硬质合金材料制成的针具,烧红火针针体,按一定刺法迅速刺入人体选定部位,从而达到祛疾除病的目的。肇始于秦汉《黄帝内经》对火针疗法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第一次明确记载了该疗法的名称、针具、刺法、适应证、禁忌证等内容。笔者从大量文献中考证:《黄帝内经》中所称之“大针”实为“火针”误书。《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九曰大针,长四寸……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此针针身粗大、针尖微圆,适应于高温、速刺的要求,此记述实为火针。《黄帝内经》也将火针称为“燔针”“焠针”。《素问?调经论》曰:“病在骨,焠针药熨”,《灵枢?官针》中云:“凡刺有九……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可见火针疗法被称为“焠刺”。《黄帝内经》中提到火针疗法的适应证有四种:痹证、寒证、经筋病、骨病。此外也提到火针疗法的禁忌证,如《灵枢?经筋》云:“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可见在当时热证是火针疗法的禁忌证。自《内经》以降,火针疗法广为历代医家所用,其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从《伤寒论》中多次提到误用火针的例子可以推知,火针疗法至汉代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甚至发生误用或滥用的现象,书中也多次提及火针疗法的禁忌及误用后的处理。《伤寒论》肯定了火针疗法的治疗作用,取其具有温热作用之义,将火针称为“烧针”“温针”,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火针疗法的内容,指出火针可以助阳发汗以散除外邪,用以治疗伤寒表证。发展在晋唐晋代皇甫谧撰写的《针灸甲乙经》肯定了“焠刺”的刺法,“焠刺者,燔针取痹气也”“凡刺寒邪用毫针曰以温”;强调了火针的适应证及患者的体质因素,“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该书对火针的流传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火针”名称最早出现于晋代陈延之所著的《小品方》一书中,“附骨疽……若失时不消成脓者,用火针、膏、散”;书中还首次把火针疗法用于眼科疾病,“取针烧令赤,烁着肤上,不过三烁缩也”。药王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对火针疗法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最早记载了火针疗法可以治疗热证,突破了《黄帝内经》中热证禁用火针的局限,大大扩展了火针的适用范围。既可用于治疗内科黄疸、癫狂、痹证,又可用于外科疮疡痈疽、瘰疬痰核及出血。如:“外疥痈疽,针唯令极热”,“痈有脓便可破之,令脓宜出,用铍针,脓深难见,肉厚而生者用火针”,又言:“当头以火针,针入四分瘥”。②打破了火针“以痛为腧”的取穴方法。如:“侠人中穴火针,治马黄疸疫通身并黄,语音已不转者”;同时,在刺鬼十三针法中,其鬼路、鬼枕、鬼床、鬼堂四穴在刺法中均言:“火针七锃,锃三下”等。③提出了火针的禁忌穴位,认为“巨阙、太仓,上下管此一行有六穴,忌火针也”等。到了宋代以后,火针疗法的适应证在《内经》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从病位上讲,火针由治疗筋骨病深入到可用于治疗内科病证。如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将火针疗法更广泛地应用于内科疾病的治疗,书中记载了火针治疗心腹痛、哮喘、腰痛等病的经验,如“腰痛,出入甚艰,予用火针微微频刺肾俞,则行履如故”;同时,这句话中包含了病名、症状、取穴、手法及治疗效果,开创了火针病案记载的先例。完善于明清明清时期是火针疗法发展的鼎盛时期。针灸医家们在《黄帝内经》奠定的基础上,借鉴唐宋的医疗经验,将火针疗法的针刺工具、操作方法、适应和禁忌范围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改进和提高,从而使火针疗法日臻完善。在此阶段对火针疗法的发展及提高贡献最大的针灸学家应首推高武。在其撰写的《针灸聚英》中较为系统且全面地总结了前人的火针成就,对火针的针具选材、加热方法、针刺方法、针刺深度、适应证、禁忌证、火针的功效等作了系统总结与归纳,认为火针具有行气、发散两大功效,首次阐述了火针治病的基本原理。《针灸聚英》的问世,标志着火针疗法的成熟和完善。该期其他医籍如《针灸大成》《名医类案》等均有关于火针疗法的记载,比较有新意的是《明史?周汉卿传》中记载的采用火针治疗肠痈。随着人们对火针疗法认识水平的提高,到了清代,多位医家对火针疗法有一定的发挥和补充。陈实功在其所著的《外科正宗》中提出了被后人广泛使用的火针治疗瘰疬的方法。吴仪洛不仅继承了前人的学术观点,如用火针治疗筋急、痹证、瘫痪不仁、积聚、痈疽发背等经验,而且还在他的著作《本草从新》中提出了使用火针治疗眼科疾患的观点,认为用火针治疗目疾,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扩大了火针的治疗范围,更重要的是消除了火针疗法“粗鲁、不安全、危险性大”的偏见。廖润鸿则认为火针具有与艾灸相似的疗效,并指出火针比艾灸易于接受,可以成为艾灸的替代用法。近代著作《金针百日通》将火针名为“武针”,将毫针名为“气针”,记载了一些用火针治疗的常见病。周树冬在《金针梅花诗抄》中,以诗歌的形式概括地论述了火针治疗的临床病种,“燔针即是火烧针,除痹祛寒效独尊,瘰疬阴疽常焠刺,慎毋炮烙妄施为。”推广在现代火针疗法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已逐渐成为临床防病治病的独特治疗方法。在当代,火针疗法重新得到重视和推广,其治疗的疾病涉及内科、骨伤科、外科、皮肤科、妇科、五官科。传统认为火针的治疗禁忌病证及针刺禁忌部位也得到了突破。在火针的现代研究和应用中,尤以首届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和师怀堂教授的贡献最为突出。首届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图片:《图解火针疗法》,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贺氏针灸三通法”代表方法——火针首届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根据其“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的核心思想,创建了“贺氏针灸三通法”的针灸治疗体系,即微通法、温通法、强通法。“微通法”即我们经常用的毫针刺法,其作用在于通经络、调气血。“温通法”是指以火针和艾灸疗法施术于穴位或一定部位,借火力和温热刺激,温阳祛寒、疏通气血,治愈疾病的方法。“强通法”就是“放血疗法”,即用三棱针或其他针具刺破人体一定部位的浅表血管或穴位,根据不同的病情,放出适量的血液,通过决血调气、通经活络以治疗病痛的针刺方法。其中,火针疗法属于“温通法”的内容,而火针刺络放血又是“强通法”的一部分。“贺氏针灸三通法”开创了火针疗法的新纪元,推动了火针疗法的临床应用,为解决一些疑难病证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贺氏火针疗法”具有以下特点:(1)阐发了火针的治疗原理:贺老精研《内经》《难经》,认为阳热充盛则阴寒可除,寒去凝散,经脉畅达,气血调和,诸疾自愈。火针疗法唯借火力,无邪则温补,有邪则胜邪,具有祛除寒邪、补益阳气的作用。贺老认为,无论病情寒热虚实、病灶轻重远近,无所不宜。正如明代龚居中在《红炉点雪》中所说:“盖寒病得火而散者,犹如烈日消冰,有寒随温解之义;热病得火而解者,犹如暑极反凉,乃火郁发之之义也;虚证得火而壮者,犹如火迫冰而气升,有温补热益之义也;实证得火而解者,犹如火能消物,有实则泻之之义也;痰得火而解者,以热则气行,津液流通故也。”因此说,“火不虚人,以壮人为法也。若年深日久,寒病痼疾,非药物所能除,需借火力以攻拔之”,只要“其人肌肉尚未尽脱,元气尚未尽虚,饮食能进”“乃能任此火针痛楚”,均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贺氏火针针具图片:《图解火针疗法》,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规范了火针的操作方法:贺老主张施用火针时,施术者应刺手持针,押手持火,靠近针刺穴位或部位,针头低下将针尖及针体下端烧红,并兼顾所刺穴位或部位的深浅。初涉者可进行穴位标记。针烧通红后,迅速刺入穴位,并即刻敏捷拔出(一般只需1/3秒),或可留针,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轻按针孔,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同时有促进针孔闭合的作用。(3)扩大了施术区域:贺老突破了古人“面上忌火针”的局限,认为面上并非绝对禁针区,根据病情需要,也可运用火针,但凡接近五官部位的穴位要注意安全,避免误伤五官。一般面部采用细火针浅刺为佳。一般情况下,面部施火针后不会留永久性痕迹,不影响面部容貌。(4)依具体情况调整用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灶部位,选择适当的腧穴。一般新病刺浅,久病刺深,头胸背及手足浅表部位浅刺,而肌肉丰满部位深刺。贺老在临床上多用快速点刺法,但久病或一些特殊病证可采用火针留针。患者就诊的间隔、针刺时间因病情而别,急性病可连续每日施针,慢性病可根据患者病情及针孔愈合情况决定施针,可坚持长期施针,10次后休息1~2周。(5)扩大了火针的适应证:经过临床摸索和实践观察,将火针临床功效扩展至诸如祛寒除湿、清热解毒、消癥散结、祛腐排脓、生肌敛疮、益肾壮阳、温中和胃、升阳举陷、宣肺定喘、止痛、止痒、除麻、定痉、息风等具体临床功效。贺老不但用火针治疗传统的痹证、寒证、经筋病、骨病,而且将其用于热证的治疗。(6)探讨和归纳了火针的注意事项:如患者对火针疗法不了解而产生畏惧心理,则应充分做好解释工作。烧针必至通红,否则不易刺入且痛剧。操作须胆大心细,胆小则针刺不准、深浅失宜,或针体胶着皮肉,不易拔出。靠近内脏、五官、大血管及肌肉较薄的部位应慎重而浅刺。施针前严格消毒,针后注意保护针孔,24小时内针刺部位不要沾水以防感染。针后1小时之内,不饮不食,以保证针感。此外,根据病情需要,尚可配合三通法中的其他治疗方法,以加强疗效。师氏新九针——火针山西省针灸研究所所长师怀堂教授结合40年的针灸临床经验研制的火针,是“新九针”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包括一系列不同规格、不同型号的火针针具。师氏火针疗法的特点如下:新九针图片:《图解火针疗法》,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改进火针针具:师老用金属钨制作火针,这种火针具有耐高温、不退火、变形小、不易折、高温硬度强等特点,并根据不同治疗用途的需要,分别制成六种不同形状和规格的火针。(2)完善操作方法: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师老对火针的操作有了新突破,如用鍉针按压穴位,以压痕作为选穴标记,禁用染色标记法以防形成墨痣。患者随病种不同选取仰卧、俯卧、侧卧姿势。施术者刺手毛笔式持针,烧针时将针身倾45°放于火苗上,根据治疗的需要烧至白亮、通红、微红三种热度,分别施以速刺、浅而点刺、慢而烙熨三种刺法。刺毕立即用力按压针孔以减轻痛感,严禁揉搓,以防出血。(3)注重辨病施针:师老提出根据病种、体质、病位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刺法。如深而速刺法,针刺深度基本同于毫针,烧针至白亮,速进疾出,用于慢性胃肠炎、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中风后遗症、各类关节炎、阳痿、痛经、疖肿等大多数内、外、伤科疾病;浅而点刺法,烧针至通红,速入疾出,轻浅点刺,主要用于各种小面积的痣、疣、瘤及面部其他疾病;慢而烙熨法,烧针至微红,在施术部位表面轻而稍慢地烙熨,多用于直径大于5mm的痣、疣、溃疡及肛周疾患等。(4)因病选用针具:师老应用火针治疗近60种疾病,但临床所用针具不同。中粗火针用治各种关节积液、囊肿、小面积黏膜溃疡、乳痈、疖肿排脓、脂肪瘤、小面积色素痣、各种疣等;火铍针、火鍉针多合用,先用火铍针迅速烙割,再用火鍉针烙熨修补,并可强化止血作用,如外痔,皮肤赘生物,高凸的疣、瘤等,切割至与皮肤相平为度,然后以无菌敷料包扎;火鍉针还适用于浅表溃疡、肛裂、浅表血瘤、大面积浅表痣、老年斑、内痔、白癜风等;三头火针主要用于烙熨中等大小的痣,高出皮肤0.5mm以上的疣类、雀斑、老年斑、黏膜溃疡等。全国应用火针疗法的情况近几十年来,经过贺普仁教授及师怀堂教授对火针疗法的理论及临床实践的发展,以及对火针针具的改进,火针疗法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火针疗法治疗的病种达多种。医院余家将火针作为主要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各地区使用火针疗法的频次排在前五位的地区依次是北京、广东、天津、河北、山东。此外,火针疗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在疾病治疗上较传统疗法有新的突破,文献报道类型中以临床研究和病案报道为主,分布相对较合理。近年来对火针疗法的治疗机制的探讨研究逐渐深入,火针疗法的实验研究也逐渐得到重视并发展。研究发现:火针疗法能明显改善甲皱微循环,病变局部温度明显提高、血色变红、血流速度加快,血流态势好转等。近年来,笔者所在课题组对火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火针能减少脊髓损伤模型大鼠IL-1β、Caspase-3、p38MAPK等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发生并促进BDNF蛋白表达,从而对脊髓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另火针干预脊髓损伤的大鼠,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并向神经元分化。说明火针疗法具有神经修复的作用。国家标准的颁布为了规范针刺疗法的临床应用,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针具器械的标准和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由北京针灸三通法研究会主持制定的《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2部分·火针》(GB/T.12-),已于年6月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年8月正式实施。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2部分·火针》(GB/T.12-)

图片:《图解火针疗法》,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这部标准的发布对火针疗法临床应用的规范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使火针技术在针灸临床中成了一种不可替代的治疗方法。另外,关于火针针具的国家标准也正在起草研讨中。本文内容选自《图解火针疗法》李岩,贺林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往期回顾

1.意有千意,理只一条: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合集

2.印会河|拳石之积,可起泰山

3.跨界中医|乾坤有六个孩子

4.跨界中医|离阳光再近一点儿

5.细菌中的贵族、群众、流氓

6.医院|主动脉瓣狭窄诊断规范

7.当医学遇上美术|膀胱镜活检术

8.菊花出国记

9.青囊|武之望:把背疮移到小腿上

10.青囊|曹颖甫的传奇一生

购买本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pressedflower.net/zzkcyy/80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