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忙碌的生活,很难分出闲情来接触大自然,感悟生命之源。有没有想过给自己一段时间,远离城市,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土地,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太行、黄河、长城,是山西户外运动永恒的三条主线,太行巍峨,层峦叠翠,时而惊险,时而惊艳。长城上那一段段剥皮老墙,似在讲诉一段段古老的故事,小编总结的这些山西徒步路线,是自虐之旅、摄影之旅,更是人文之旅,想要徒步的绝不可错过哦。最神秘的徒步之旅:穿越历山公元前三千多年,英雄垂暮的尧帝将自己的位置禅让给了年青的舜,很多年以后,后人为了纪念舜帝这位一代明君,将他订制历法之处取名为历山,将他曾经躬耕过的历山主峰取名为舜王坪,舜王坪顶的万亩草甸上,永远地留下了舜帝躬耕的犁沟。历山位于山西沁水、垣曲、翼城三县交界地,这里保存着华北地区最后的“辛纳”(“辛纳”为藏语,意为原始森林),这里水量充沛,林木茂密,种类繁多,被称为“植物的基因库”。历山的核心区域七十二混沟,森林蔽日,野兽出没,人迹罕至。近百条山谷纵横交错,犹如迷宫,几十年来基本无人穿越。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摄制组就曾在这里迷路,被迫放弃拍摄计划。舜王坪高山草甸历山下安详小村历山的最高峰为舜王坪,海拔米,舜王坪四壁如削,挺立于群山之间,但坪顶却是相对平缓的万亩高山草甸,点点繁花之间,天高云淡,风吹草低现牛羊,恍若置身塞外草原。就在这片一望无际的高山草甸中,竟然还隐藏着一片巨石横生的乱石滩,巨石之上隐约有斑斑血迹,人称斩龙台,传说为舜帝斩龙之处。历山沁水一侧还有两条著名的峡谷,以其地理位置命名为西峡和东峡,东峡长约10公里,连接着沁水、阳城两县,偶有采药人进出,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曾率领八路军智出东峡,摆脱了日寇的追击。 垣曲县历山乡→舜王坪→西峡入口→沁水县下川乡→沁水县东川村→东峡→阳城县东哄哄村 历山地区较之同纬度平原地区气温要低,五一及国庆期间仍有积雪,早晚温差大,天气变化较快,夏季常有雷雨冰雹。 徒步时间徒步长度约40公里,2天时间。 最佳行程舜王坪。站在中条山顶峰的万亩高山草甸上,看群山连绵,望原始森林,远眺50公里外毫清河汇入黄河时的一线波光,那是何等的豪迈与惬意。 必需装备背包、睡袋、防潮垫、头灯、干粮、饮用水等。 往返交通由太原往:太原客运南站→垣曲,依维柯,8:00→15:00,68元;垣曲→历山乡,包车,元,车程3小时。返回太原:东哄哄村→阳城,包车元;阳城→太原,大巴,7:30→13:30,65元。探寻晋豫古道品味百年沧桑:虹梯关百年来,上太行入中原惟有太行八径可通,而在晋东南与豫西北界连界的平顺段就有“三径”,皆是在悬崖峭壁就势雕凿和用石头铺就的羊肠小道,当地人称之为“梯”,处于晋豫古道咽喉部位。在古代战争、通商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山西东部与河南交界几乎都是悬崖绝壁,一条条晋豫古道依山形顺峡谷而建,这些山间小道承负着古代官道的作用。虹梯关里太行如一条巨龙匍匐逶迤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因众多河流的冲涮切割形成了数不清的峡谷,这就是被列入中国最漂亮的十大峡谷之一的太行峡谷群。而南太行因历次造山运动隆起更加强烈,产生了大量褶皱和断裂,形成了险绝奇特的独有地貌,因此自古就有“北雄风光最胜处”之说。回望虹霓峡谷中的梯后村虹梯关古道位于山西平顺联通河南林县的悬崖峭壁上,自古为连通晋东南与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先有古商道,后有虹梯关”,虹梯关自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夏言率兵镇压陈卿起义后正式在此凭险设关至今已有近年历史,而古商道始于何时没人能说的清楚。虹梯关是山西八大古关之一,它位居虹梯古道54盘之顶端,扼于虹梯古道咽喉所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抗日战争时期,曾有日军自林县侵入,行到关下,上边的民兵一阵滚木擂石,日军吓的屁滚尿流,自此不敢侵入。虹梯关地势险峻、风光优美,“虹梯接汉”自古为上党八景之一。废弃的石头房附近就是岔路口,大家千万记住然而,自上世记70年代开通张河挂壁公路以来,古道已失去了交通运输的意义,今天的古道好多地方已被荒草所覆盖,更有地方被雨水冲涮而塌毁,然而这更吸引了各地的驴友前往探密。一路上行,峰回路转,山间草木丰茂,往往密密匝匝遮天蔽日不辨去路,更兼时代久远,石径松散,更需手脚并用,专心攀沿。虹梯古道的终点为风光旖旎的虹霓河畔,不远处有山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虹梯关铭碑”、山西省国宝唐明慧大师塔,还有人称太行第一大瀑布的虹霓大瀑布。沿途山川壮美、风光秀丽,加之强度适中,危险较小,交通也较为便利,是一条不错的穿越路线。虹梯关乡政府→臭水峧→南背阳→小梯沟→古商道→虹梯关→五十四盘→梯后→碑滩→虹霓村→挂壁公路→虹梯关乡政府 特别提醒:初次走虹梯古道的驴友,过关隘后约二十几米处,有一岔路口,直上到北秋房行政村所辖的岩头村。如果再到臭水峧,还得走15公里的沙土公路,到杏圪道村后再次翻越一道山岭,下山到臭水峧村。左拐到三通碑——小梯沟——南背阳村,再翻越一道山岭即到臭水峧(其实这条道是真正的古道)约10公里。沿途村庄接待能力不足,去者最好自带全套野营装备(帐篷、睡袋+防潮垫、55L背包、炉头+气罐+套锅、应季户外衣物、冲锋衣或雨衣、长檐帽或丛林帽、登山鞋或质量较好的旅游鞋、登山杖、头灯或手电、水随时备2L,若进梯后后沟——磨潭奇峡游玩应有沙滩鞋或溯溪鞋)。阳方口—利民镇:沿明长城遗址徒步长城,它静静地躺在中国的北部。只有每一块砖石似乎向我们在讲述着一个亘古邈远的传说,是旌旗蔽日,狼烟四起;还是商旅往来、昭君出塞。据有关资料,山西有不同时代的长城总长度累计3多公里,属长城分布较多的省份之一。山西境内的长城,承载着太多山西的历史信息和社会人文信息。山西长城分布于9个市40余个县(区),总长度累计3多公里,现存较完整的城墙和遗迹有1多公里。山西长城遗迹按朝代可分为战国长城、东魏长城、北齐长城、北周长城、隋城、宋长城、明长城、清长城,但以明长城修筑规模最大,前后共修筑了年。徒步明长城路线从阳方口到利民镇阳方口是明长城山西关隘。位于山西省宁武县北约13公里。阳方镇重要口旧为九牛口。长城过恢河地段,原建有九孔石桥一座,与两侧长城衔接,每个桥孔内又有一铁牛镇守。后铁牛被水冲走,桥亦坍塌,更今名。阳方口堡城,东靠长方山,西傍恢河,为明嘉靖十八年()巡抚陈讲所筑,万历四年()增修。堡城周1公里左右。有“山西镇中路第一冲口”之称。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论述阳方口堡战略地位时说:“大同有事,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也。’现阳方口亦为晋西北、大同、大原的交通枢纽。北有同蒲、宁苛两条铁路,还有忻州至保德,崞阳至偏关,水泉、阳方口至平鲁等三条公路干线通过。明长城遗址阳方口量城今已残毁,尚存城北砖券拱门,用横木支撑着,供行人来往。阳方口西的长城存夯土残墙和土筑墩台。阳方口东长城尚存部分砖砌墙体,井有三座砖砌空心敌楼保存较好。夕阳下的明长城明长城山西镇重要关隘,位于山西省朔州市,为明成化十七年()所筑。嘉靖十八年()设守备,今城堡夯土墙残存,城东砖券拱门完整,门额上嵌有一匾,阴刻横书“利民塞”。城堡附近长城黄土夯筑墙体尚存,包砌砖石皆无。利民堡→柏杨岭偏关→老牛湾→偏关或者偏关→桦林堡村→偏关河曲→鄂尔多斯山西属高原气候,早晚温差大,晚上注意保暖,白天注意防晒,每天只有一次能够补充饮用水,所以每次每人至少需要补充三升。交通:坐火车到达朔州,从朔州火车站坐长途车到阳方口,大约一个小时,从阳方口开始徒步五日最后到达利民镇,从利民镇坐班车返回朔州。最佳时间:每年的五一和十一是当地农民播种和收获的季节,五一可以看到春天降临大地,嫩绿的杨树,各色的野花,还有农民在田间播撒着希望;十一可以欣赏秋天的多彩多姿,分享农民收获的喜悦。明代内长城从利民堡偏关柏杨岭起步后,爬山越岭二十多公里,抵达偏关柏杨岭。偏关柏杨岭是明朝内外长城的西会合点(东会合点为北京居庸关),内长城之行就从这里开始了。偏关县既是内外长城交汇处,又是长城黄河相交处,也是长城黄河并行的典型地段。境内墩台耸立,营堡相连,长城逶迤。县境东面的柏杨岭上,内外长城交汇于此,外长城东连朔州,内长城南连神池,古代军事遗迹九窑十八洞犹存,砖垒烽火台犹在,长城蜿蜒曲折,西达老牛湾,在老牛湾与黄河相交入水,形成了“偏关的老龙头”。老牛湾墩巍然挺立,石子击墙似鸟鸣,神奇诡秘。古堡、古庙、石头村相融相交,一幅原生态的唯美画卷。万家寨引黄蓄水后,此处水深而宽,延绵60公里,黄河大拐弯如彩练环绕,两岸石壁峭立,奇峰秀水,俗称“小三峡”。长城在老牛湾掉头南下与黄河并行,至万家寨高峡出平湖,古寨遗明风,到寺沟出境。寺沟长城保存完整,与黄河并行,随山势蜿延。元代建筑护宁古寺,古柏挺立,龙头瓦、凤滴水,气势雄伟,结构严谨。县城之内,偏头关城楼雕梁画栋,雄视关城。文笔凌霄塔立于塔梁之东,影映西山砚池,挥写天地春秋。境内人文景观甚多,古寺、古墓、古遗迹,石刻、石雕、石窑洞。现存烽火台多个,古营堡40多个。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发展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看看河曲西口古渡,所谓走西口,一指杀虎口的旱西口,另一个就是这个水西口。这边正对着的是内蒙古准格尔旗,偏南一些是陕西府谷县。河曲是昔日数百年来走西口的出发地,也因民歌《走西口》而闻名于世。古老的风俗的河曲河灯会是非常有名的,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都在一个称做县城西门外的“西口古渡”燃放河灯,为当年在黄河上走船而死难的船工们超度亡灵,其意义在于它记载了中原先民“走西口”的创业历史。锡崖沟:邂逅一场排山倒海的秋色锡崖沟地处太行山腹地,却像太行山中的一个异类---不像是北方,倒像是江南。雾说起就起,雨说来就来。这里的雾和雨只能用迷人二字来形容。锡崖沟千百年来的闭塞隔绝,带来了贫困、艰难等诸多不便,但也使它世外桃源般的风情保护得相当好,无论自然景色还是风土人情都是天然去雕饰。绝壁上的村庄假如说陵川县位于山西的东南端,那末锡崖沟就是东南端的尖尖。从行政地区划分上说,锡崖沟自古属山西统辖,距东南太行无上峰王莽岭然而15华里,但太行山脉绝壁却如同一道儿屏障将它阻断在沟底,这15华里几乎成作难以超越的天险,沟里人只能仰望如削绝壁从一条名为“黑色蚂蚁梯”的羊肠小径困难上下,甚至于发生过新娘子摔死在迎娶途中好事办成白事的悲剧。飞流直下三千尺锡崖沟位于王莽岭景区南端四周落差多米的深谷之中,四面环山,东有马东岭,西有桦山,南有青峰围,北有王莽岭。该区山陡沟深,地势险恶,峭壁环列,由于天险阻隔,沟中二百户人家几乎与世陷于隔绝,千百年来自生自灭。千百年来的闭塞隔绝,带来了贫困、艰难等诸多不便,但也使它世外桃源般的风情保护得相当好,无论自然景色还是风土人情都是天然去雕饰。年,沟里人不甘闭塞,向大山宣战,历时三十年,两代人在村西绝壁上凿出一条长7.5公里的挂壁公路,开创了中国乡村筑路史上的奇迹,锡崖挂壁公路被称为世界奇观。锡崖沟秋景这是一条全部路程行驶在多山地区马路上的徒步路线,但王莽岭、锡崖沟的山水风景与晋豫两省的挂壁马路绝不会让你的行程单调没情趣,你收获的将是天然与人类社会文化的两重感动。 王莽岭→东庙华村→挂壁马路→锡崖沟村→青峰巍(老爷顶)→挂壁马路→河南榆树坪村(天然村)→回龙村→上八里镇 当地交通:锡崖沟自古以来,交通闭塞。虽然挂壁公路使锡崖沟改变了与世隔绝的环境,但为保证安全,挂壁公路已禁止外来车行驶。锡崖沟紧捱着王莽岭景区,要进入锡崖沟可乘坐王莽岭景区的班车。从晋城有开往陵川的依维柯的班车,票价8元,晋城发车时间7:00-14:30,陵川发车时间:9:30-17:30。从陵川县城汽车站每天前半天每隔一个小时有直达王莽岭景区的乡村巴士,将近60公里,车程1个半小时,票价12元/人。返回陵川的车下午就没有了,所以要在景区住一晚。 不可少装备:肩包、睡袋、防潮垫、头灯、干粮、饮用水等。这条徒步路线修通了马路,并且又是一路下坡,要得行程较为轻松,较之其他徒步路线显得更象是休闲之旅。散落在沁河流域的古村落徒步路线沁河是山西仅次于汾河的第二大河流,沁河在沁水县端氏镇至阳城县润城镇之间长不过三十余华里,四百里沁河却将它所有的钟灵毓秀与文运才思都毫不吝惜地集中赐予了这里。郭峪沁河沿岸的润城、端氏、郭峪等地自古以来就是晋东南名镇、名村,当地煤铁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经商之风盛行,这一切决定了它们持续的繁荣与富庶。经济发展的同时,这些古村落也极为重视教育,文风鼎盛,明清之际科举人数冠于全省,当地民谚称:“郭峪三庄上下伏,秀才举人两千五”。郭峪、皇城两村共产生了15位进士和18位举人,其中陈廷敬家族“积德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湘峪一城七进士;砥洎城一城三进士;屯城村张氏家族一门三进士……这片方圆五十里的神奇土地上走出了一个个名震一时的才子,和一段段值得探究的传奇历史。明朝末年,陕西流寇屡次犯晋,当地士绅乡民为求自保,先后建起数十座城堡,这些古堡最大的特点就是平战结合,村在城中,城中有村。这些古堡大多建有高达七、八层的看家楼,它们是城堡最后的防线,乡民生命的最后保障,郭峪、皇城等村的看家楼都经历了实战的考验。文风的昌盛与文化积淀的深厚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古堡内的民居建筑上,历经三百余年的风雨沧桑之后,它们依然是沁河才子后人们的赖以生存的家园。皇城相府沁河将十余个古村落串在一起,这是一条追寻人文与历史的文化之旅,全线走在县级或乡级公路上,风景相对枯燥,但每一站的行程都能让你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沁河古村落群,也成为最经典的人文徒步线路之一。端氏→坪上→窦庄→郭壁北→郭壁南→武安→湘峪→尉迟村→屯城→下伏→上伏→上庄→中庄→下庄→皇城村→郭峪→海会寺→润城镇→砥洎城徒步时间徒步长度约30公里,2天时间。往返交通由太原往:建南汽车站,太原→端氏,或先到晋城,再从晋城转车前往端氏。返回太原:晋(城)阳(城)高速公路润城镇沁河桥→晋城,依维柯,8元,1小时;晋城→太原,大巴,65元。 行程攻略第一天在端氏镇午餐后开始行程,端氏是民国政府行政院院长贾景德的故乡,贾家大院现为端氏小学占用,允许参观。坪上村南距端氏约3华里,那是里隆庆二年进士、漕运总督、工部尚书刘东星(《明史》有传)的故乡,沿存墓地遗址、牌坊、古堡遗址。晚宿端氏镇。 第二天全天徒步约15公里。这一天的徒步之旅从坪上村以南四华里的窦庄开始,通过跨越沁河的吊桥即进入窦庄,窦庄因城堡规模宏大被誉为“小北京”,可惜现在已难寻昔日风采,窦庄始建者为明万历二十年进士、南京大理寺正卿张五典,关于张五典及其子孙三代,《明史》有传。窦庄南二华里,为郭壁南、郭壁北两个行政村,它们过去其实是一个村,号称“金郭壁”,主要看点:郭北的青缃里,郭南的崔府君庙。由郭南村吊桥回到沁河东岸,郭南距湘峪10公里,徒步3小时可到。沿公路南下,将途经武安村,该村得名于秦国大将武安君白起,长平之战时他曾驻屯于此,村中至今仍保留着武安寨和古代军事地道。湘峪三都古城保存较好,格局犹存,始建者为明万历二十年进士、户部尚书、仓场总督孙居相及其兄弟,《明史》有传。湘峪村无旅馆,晚宿村民家中。 第三天全天徒步约15公里。由湘峪村返回公路,南下,至尉迟村,尉迟村之名来自于唐代名将尉迟敬德曾流落于此的传说,村中建有全国唯一的尉迟敬德庙和敬德阁,村中的一个清代院落里,闪耀出沁河才子之乡最后的灵光,他,就是“山药蛋派”的领军人物赵树理。过沁水、阳城县界,进入屯城村,屯城村诞生过明末名臣张慎言及清代浙江巡抚张泰交等一门三进士,张慎言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曾担任明朝南京户部尚书、南明吏部尚书等职,《明史》有传。上下伏及三庄与其说是五个紧密相连的村庄,倒不如说是一个社区中的五个小区。上庄村至今保存着当地名声最为显赫的王国光的故居,王国光,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户部尚书,《明史》有传。郭峪、皇城历史上曾为一村,陈氏家族迁出郭峪后方形成皇城村,郭峪、皇城两村共产生了15位进士和18位举人,其代表人物是清顺治十五年进士、历任五部尚书的陈廷敬,皇城村“中道庄”、“斗筑居”内外两城现在已被开发,名曰“皇城相府”。砥洎城为此行最后一站,沁河绕砥洎城而过,远望好似砥柱中流,因为沁河古称洎水,砥洎城因此而得名。砥洎城的代表人物为乾隆四十年进士、著名数学家张敦仁。从花坡到二郎神沟:徒步穿越太岳山“既修壶口,至于太岳”,《尚书》禹贡篇里的记载使太岳山脉成为最早出现在历史典籍中的山西地名之一。太者,大也,岳者,高大之山也,太岳,即指特别高大的山脉。人们都知道山西“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在太行吕梁之间,还有一座与他们平行的太岳山。太岳山的山水太岳山脉横亘于晋中、长治、临汾三市交界一线的,绵延三百余里,近些年来声名雀起的绵山、灵空山、石膏山、霍山等几座三晋名山都位于太岳山脉内,它们之间的直线距离,大都只有几十公里。太岳山地形复杂多变,气侯差距显著,因而也就形成了富于变化、多姿多彩的地貌特征与植被覆盖,绵山、灵空山、石膏山、霍山以及花坡分别位行太岳山脉东西两麓,比邻而居却拥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太岳山最大、最长的峡谷名叫二郎神沟,离二郎神沟不过三、四公里,还有一条稍逊风骚的仁义河大峡谷,它们并肩同行数公里后最终背道而驰,发源于二郎神沟的山涧汇聚成了山西第二大河流沁河,而仁义河却汇入了山西第一大河流汾河,三、四公里的距离,使得它们分属了两大流域。山西,真正能够远离尘世喧嚣独享宁静的地方越来越少,历山太神秘,管涔山太艰苦,太岳山,无疑是最适合通过途步穿越去寻访的最后的伊甸园。 花坡村→花坡草甸→花坡村→圪碹头村→二郎神沟→沁河源头→二郎神沟→翻越垭口→鱼儿泉村→太岳山大峡谷(仁义河大峡谷)→石膏山(灵音洞风景区)→石膏山林场 徒步时间徒步长度约45公里,3天时间。 徒步内容高山草甸徒步+登山徒步+峡谷穿越+翻越垭口 最佳行程花坡,一个让人心胸开阔、纵情高歌的空中花园。二郎神沟、太岳山大峡谷,行走在青山绿水间的愉快旅程。 必需装备背包、帐篷、睡袋、防潮垫、头灯、干粮、蛇药、指北针等。往返交通由太原往:太原建南汽车站→沁源(或郭道镇),7:30→11:00,王陶乡下车,中巴30元;王陶乡→花坡村,包车,60元,1.5小时。返回太原:石膏山林场→灵石,中巴,7元,1.5小时,在大运二级公路灵石路口下车;灵石→太原,在公路边拦车吧,大巴、中巴、依维柯平均一刻钟有就一班经过,票价15到30元,记住砍价。行程攻略第一天中午时分,从花坡村开始徒步,花坡村距花坡亚高山草甸约6公里,有缓慢爬升,徒步约2小时。花坡草甸面积广阔,徒步游览约需2小时。晚上露营于花坡草甸,营地要选择在坡底背风处。 第二天全天徒步约20公里。由花坡草甸返回花坡村,由花坡村前往2公里外的圪碹头村,圪碹头村为一废弃的村庄,可以看到山腰上的村庄废墟。从圪碹头村开始上山,沿山腰小路前进,小路早已废弃,不易寻找。翻越山头,徒步约3公里后可以看到山下的二郎神沟,沟中小河即为沁河。逆流而上,即为沁河源头。看完沁河源头后,沿峡谷顺流南下约三公里,路右有岔口,由此上山,这条小路为牛道,杂乱无章,但只要沿着其中一条向上攀登,就必然能到达垭口,越过垭口,鱼儿泉村就在山下,晚露营于鱼儿泉。任我行户外运动俱乐部在开展此条路线时,从花坡村到二郎神沟之间还有另一条穿越路线,经池口村、土岭上村下二郎神沟,这条道路废弃更久,更不易寻找。 第三天全天徒步约20公里,约7小时。由鱼儿泉西行,不久即进入仁义河大峡河,又称太岳山大峡谷,峡谷中有一条破旧不堪的砂石公路,传说为日寇占领时修筑。行约6小时,进入灵石县,至石膏山风景区入口,可进风景区游览。继续走1小时,出峡谷,到石膏山林场,下午三点以前有多班中巴开往灵石县城。 徒步参谋此条徒步路线沿途无明显标识,即使地图详尽也仍有迷路可能,沿途一定要多向老乡问路并带上指北针。太岳山昼夜温差大,空气潮湿,宿营时注意保暖防潮。注意防蛇,带上蛇药。花坡草甸放牧者较多,提醒牧羊人看好牧羊犬,扎营时远离牧群,夜间不要离开营地,以防被牧羊犬攻击。由草甸顺着北方小路可至坡下的岭上村,能够找到(或买到)点篝火的木柴。岭上村距绵山后山仅有10公里,有小路可以穿越。花坡草甸因为过度放牧和人为破坏等原因已经开始退化,请注意不要采摘花朵、破坏植被、在草甸上点篝火。在二郎神沟中向北溯溪而上,可至沁河源头,花坡所在的沁源县即因此而得名,如果时间宽松,可以探访沁河源头,露营于沟中,次日再翻越垭口前往鱼儿泉。石膏山为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地带,石膏山牛角鞍一带,为山西仅次于历山七十二混沟的高山无人居住区,目前开发的石膏山风景区仅占石膏山的十分之一,如果有体力、有时间的话,路过时不妨一游。归程中将在灵石县中转,该县王家大院为晋商建筑文化之杰作,号称中国民居博物馆,灵石县1路公交车通往王家大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pressedflower.net/skczmb/8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