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带村能人带户
两头激励共同致富
——我市多措并举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精准扶贫落实到位
县域特色我市有壶关、平顺、武乡、沁县、沁源5个国家及省贫困县。自去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5县按照贫困人口识别清、产业扶贫底数清、技术扶持任务清、带动贫困户增收清、扶贫任务占比清“五清”标准,坚持“政策倾斜、资金倾斜、项目倾斜”,立足本地资源条件,围绕杂粮、马铃薯、蔬菜、水果、中药材、畜牧、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八大特色扶贫产业,科学制定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探索走出一条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脱贫之路。
全链条发展中药材鼓起农民钱袋子平顺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立足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提出了建设“全国一流中药材基地特色县”发展目标,通过政府引导、部门联动、龙头带动、合作共赢,全力打造中药材全链条产业,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基础。目前,全县种植中药材重点乡镇7个,占乡镇总数58%;种植中药材行政村个,占总村数77%;中药材面积50.34万亩;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14家;专业合作社家;种植户2万户,辐射带动1.2万名贫困群众增收。全县农民年人均中药材收入达到元;中药材企业吸纳贫困户余人,年均增收0元。
全县域规划。根据各地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中药材资源自然分布状况,对全县的中药材资源进行全域规划,合理布局,规划了以潞党参、连翘、山桃、黄芩、黄芪、柴胡、欧李七大道地药材为主的生产基地,形成了全县中药材产业全域化、差别化、规模化、规范化种植体系。
全方位支持。出台《平顺县“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平顺县推进50万亩中药材基地县建设实施意见》和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及奖励激励机制,加大扶持力度;政府引导,农业、林业、水利、扶贫、旅游等联动,纷纷将发展中药材产业纳入重点范畴,有效整合各类资金进行捆绑使用,抚育和种植连翘、党参、黄芩、柴胡等中药材;加大技术服务力度,大力推广中药材实用技术,积极培育中药材实用人才。
全链条发展。一是标准化种植示范带动,建立试验基地与规范化示范基地、推广基地,基本建成了车厢沟中药材一条沟、秦光、佛堂岭等集中连片种植区和种植带,形成了“山、坡、田、路”立体化种植布局;二是打造中药材销售网络,建立“1部、10站、50个联系点”中药材网格化收购体系,搭上电子商务快车,确保农户所种植的中药材“种得出,卖得快”,同时积极与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建立同步联系,重点打造道地潞党参、道地连翘等中药材知名品牌,与北京同仁堂、一方药业、九州同、渤海药业等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三是建立仓储基地,振东集团在平顺规划建设的中药材加工仓储基地是全国四大仓储基地之一,确保了农户所种植的中药材“应收尽收”;四是延伸产业链,先后引进了振东集团、众燊制药、双喜科技、飞龙药业四家中药材种植和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了振中绿色、卧虎山生态、森宇玺、绿牧苑等本地中药材企业,研发生产了潞党参口服液、党参茶、党参脯、连翘茶等中药材精深加工相关产品,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带动了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就业。
全方位推进。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等,探索形成了粮药间作、退耕还林种植、通道绿化种植、荒山造林间种、人工撒播野生种植5种种植模式和预付款、订单、土地流转3种经营合作模式,把企业、基地、合作社、行业协会、大户和农户联结起来,构建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发展、抢占市场。
激活资源让贫困户真正受益壶关县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在全县整合个贫困村产业资金万元,实施资产收益项目个,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截至目前已有79个村实现收益分红,累计分红.81万元,惠及户人,人均增收.37元。
委托经营收益模式。企业+村集体组织(合作社)+贫困户:村集体组织或者合作社分别与企业和贫困户签订协议,将财政扶持资金投入企业,企业每年给村集体组织或者合作社保底收益,村集体组织或者合作社将这些收益按照协议分配给贫困户。种养殖大户+贫困户:种养大户将贫困户的土地流转,带动贫困户增加资产收益。
资源开发收益模式。通过国有企业建设资源开发项目,村集体组织以财政扶持资金或者被征占的土地等入股,参与分红,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贫困户;村集体组织用财政扶持资金同企业共同开发旅游资源,参与景区公共设施建设,再折股量化到贫困户。
合作经营收益模式。合作社+贫困户:贫困户将财政扶持资金投入到农民合作社中,使贫困户成为合作社股东,共享收益,并且合作社优先雇佣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村集体组织+贫困户:一种是村集体成立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将农村的可经营性资产量化入股,并以优先股的方式量化到贫困户,使贫困户可以收益保底、按股分红;另一种是贫困户用土地资源参与,村集体组织使用产业资金投入建设的特色种养殖基地,再按照一定的比例量化到贫困户。
金融“活水”浇开致富花武乡县把金融支持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与邮储银行等金融部门合作,在推出原有“富民贷”的基础上,推出“政府+银行+企业+贫困户”的“大象富民贷”和“大山富民贷”,截至年12月累计上门咨询受理的贫困户合计笔,其中放款成功的富民贷73笔万元。
政策支持。武乡县政府出台了《武乡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武乡县金融扶贫“大山富民贷”实施方案的通知》(武政办发〔〕59号)和《武乡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武乡县金融扶贫“大象富民贷”实施方案的通知》(武政办发〔〕60号),鼓励金融部门参与金融扶贫。
创新模式。创新政+银+企+民合作模式,建档立卡贫困户从邮储银行申请3万元或5万元贷款,入股大山或大象,贫困户不参与经营,大山或大象按年或按季给入股的贫困户分红,分红为每年10%或15%,大山或大象为贷款的贫困户还款。利用移动展业设备上门服务,最大限度地方便客户,在网点开设了“富民贷党员服务”绿色窗口,严格控制各环节处理时间,原则上一笔扶贫富民贷三天内实现放款。
典型示范。依托大山禽业和大象集团两个企业,选取有积极性的乡镇、村进行试点。目前,“大山富民贷”已在贾豁乡成功推广,主要涉及贾豁村、张家庄、古台、王家垴、上寺烟、下西庄6个村;“大象富民贷”主要在监漳镇推广。
资金整合把钱用在刀刃上沁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扶贫到户、分户施策,依托沁州黄、高粱、大棚蔬菜、药材种植、肉鸡养殖、生猪养殖等优势产业,整合各类资金,助力产业扶贫。
改革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以财政牵头整合全县全年涉农资金60%以上用于精准脱贫工作,按照“统筹安排、集中使用、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原则,整合县扶贫办、发改、交通、水利、城建、国土、财政、民政、农林等政策性资金,激活企业、慈善组织等社会资源,形成脱贫攻坚工作合力,年共整合万元产业扶贫资金。
确保资金使用精准。资金使用上瞄准贫困村、贫困人口,以发展生产就业为措施,采取贷款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主要用于扶持贫困户能直接参与、直接受益、稳定增收的油用牡丹、沁州黄、高粱、中药材、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服务项目和旅游其他产业项目。
精准应用金融服务扶贫机制。协调金融机构按照基准利率,提供5万元以下、3年内免担保和免抵押小额贷款,扶贫资金5%贴息,以及通过小额贷款贴息、运行互助资金、小额贷款等项目,帮助贫困人口发展小微企业、旅游等特色经营产业。同时,设立万元金融扶贫风险补偿金,鼓励县信用联社、邮储银行、农行三家签约银行积极放款,满足贫困人口创新经营资金需求。
科技支撑变“输血”为“造血”沁源县的农业优在特色,近年来该县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助推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目前,全县8大特色产业已覆盖全县90%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做到了户户有产业、家家有事做。
合理规划。以“生态循环农业主体功能区”为产业发展定位,依托生态优势,以太岳山生态农业经济走廊、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和现代农业研发园区即“一廊一带一园”为载体,规划了脱毒马铃薯优质种薯、中药材种植与加工、特色规模健康养殖、食用菌产业、优质苗木花卉种植销售、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八大产业。
科技支撑。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在沁河镇垣上村依托沁河缘、沁丰薯业农业基地建设占地规模0亩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立功能农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功能农业产业促进中心。先后建立了沁丰薯业马铃薯产业博士工作站、好乐草莓产业博士工作站、小杂粮专家工作站、天一农牧驴产业专家工作站和浩兴科技羊产业专家工作站,林产业专家工作站、兆丰源食用菌专家工作站,指导全县食用菌产业、沁源县中药材产业协会等组织,为全县的特色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建立“造血”功能,为产业脱贫提供坚实后盾。
龙头带村龙头企业是贫困村发展主导产业的有效载体。我市坚持以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产业脱贫攻坚,全市5个贫困县实施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45个,重点推进杂粮加工、中药材加工、畜禽业加工、干鲜果加工、马铃薯加工、蔬菜加工、食用菌加工七大产业链条。壶关县形成以食用菌、乳制品为主的产业链条,平顺县形成以中药材、干果为主的产业链条,武乡县形成以畜禽产业、杂粮为主的产业链条,沁县形成以杂粮、有机蔬菜为主的产业链条,沁源县形成以马铃薯、肉驴养殖加工为主的产业链条,全市贫困县龙头企业可吸纳贫困劳动力约1万人。
振东集团:企业服务农户操作
振东集团连翘种植基地
振东集团坚持把中药材产业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和创新与农民群众合作共赢的利益联接机制,逐步完善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服务+合作社管理+农户操作”的中药材产业扶贫模式,不仅保证了中药材原材料的品质,保证了药农收益,还带动了广大贫困户脱贫增收,实现了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共赢。年带动全市2万余户农民增收,其中贫困户1.2万户,农民户均增收0元以上。
一是提前预付种子种苗款,提前为农民发放种子、种苗等货款,解决贫困户前期投入能力不足问题,目前,这一做法仅在平顺就带动贫困户余户。二是发放管理费,与当地村委签订土地流转协议,给农民发放租地款,之后以返租倒包形式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并在种植管理中对耕作管理农户支付管理费,使贫困户得到了土地流转和管理费双份收入。三是实行最低保护价,在采收季节药材价格高于合同收购价时,按市场价格收购,低于合同价时按照保护价格收购,这样,最大程度保障了农民的利益,提高了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如以我省主要道地药材“连翘”为例,振东集团把连翘收购价格从前几年的7元/公斤提升到16元/公斤,全省共收购新鲜连翘1.5万吨,可增加农民收入2.4亿元,其中因提价增收达1.4亿元。
沁州黄:做强产业助力脱贫
沁州黄集团谷之爱婴幼儿营养小米粉生产线
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是以沁州黄小米为基础产业,集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科研开发、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于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实施的“公司+基地+种植大户(农场)+合作社+农户”经营方式在脱贫攻坚中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在沁县谷子种植订单面积4万亩,其中贫困户种植沁州黄谷子2.4万亩,涉及个贫困村,带动贫困户户,种植沁州黄谷子户均收入元。
一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不断引进先进作业技术,降低农户耕作成本,提高农户效益,优化农户种植服务,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基地农户谷子种植、管理水平。二是实行统一规划地块、统一谷子品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技术规程、统一订单收购“五统一”管理方式,通过标准化基地建设,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实现公司与农户互惠双赢。三是与基地种植贫困农户签订包含地块、亩数、种植品种、订单保护价、技术指导员等内容的合同,基地农户只要种好谷子,保证质量,市场风险由公司承担。
紫团公司:创新模式利益联结
紫团公司金针菇包装车间
位于国家级贫困县壶关县的山西紫团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以农业综合开发为主的国家级龙头企业。该公司以财政扶贫资金撬动多方参与、多方受益的扶贫模式,与农户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力地带动了贫困户增收。
财政资金变资本——“1带多”财生钱模式。“1”是政府财政涉农产业扶贫资金“,多”是农村经济组织(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济组织。由农村经济组织利用政府的涉农产业扶贫资金入股紫团公司,公司进行产业化运作,获取市场收益,按农村涉农扶贫资金的入股比例,每年以不低于股本10%向农村经济组织进行分红,农村经济组织在获取入股分红后向贫困农户、一般贫困户及农村公益事业进行分配。农村资源变资本——“”物生钱模式。“2”是无偿提供生产技术,有偿提供菌种菌包,“1”是保护价收购成品,降低农民风险,“3”是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统一品牌。利用玉米芯、秸秆、麸皮等农作物副产品作为生产原料,实现农副产品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农民获取农村资源带来的收益。贫困农户变资本——“4合1”人生钱模式。“4”是贫困农户、龙头企业、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四个主体。“1”是政府引导、企业担保、农户融资入股龙头企业,获取可持续收益,达到根本脱贫。目前,紫团公司直接为农户提供就业岗位余个,其中贫困农民余个,在奶牛养殖、牧草种植、林果种植、食用菌开发、花椒芽菜开发等方面共带动贫困农户0余户、贫困人口余人,人均年增收0元。
晋汾高粱:技术联盟农企共赢
沁县晋汾高粱开发有限公司从年起在沁县发展汾酒专用高粱种植基地亩,目前已在全县13个乡镇多个村种植2多亩,带动农户达到多户,其中贫困户户,种植面积0多亩,户均增收0元。
采用订单生产。与种植户签订种植协议书,消除农户种植风险,保障农户种植收益,已同全县13个乡镇名经纪人签订了绿色高粱种植订单合同。实行技术联盟。与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市技术站和县农业推广中心长期合作,按照“统一品种、统一投入品、统一栽培技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田间管理”的“五统一”要求实施标准化种植管理。既保证了基地的高粱质量、又保证了农户的种植收益。实现农企共赢。同各乡镇、贫困村、贫困户联合组建了合作社,纳入“汾酒原粮公司+晋汾高粱+合作社+种植基地+种植户”经营体制,建立起了公司和种植户利益共同体,实现了农户和公司效益共赢良好局面。
能人带户鼓励农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等农村能人,通过成立各种形式的合作社把贫困户组织起来,通过“能人+合作社+贫困户”经营模式,实现户户有项目,全市0多家农民合作社,带动吸收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生产、创业就业,实现增收脱贫。据统计,年我市从事特色农业脱贫的人数为人。
佛堂岭村:家家种党参户均一亩半
平顺县龙溪镇佛堂岭村立足本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聚焦党参产业,依靠基地带动、能人示范和机制保障,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党参种植专业村、“一村一品一主体”样板村、产业脱贫典型村,全村85%的贫困户靠种植党参实现脱贫,并在年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选树能人,解决“不想种”的问题: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重要抓手,推选有意愿、有条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路买轩作为示范户,重点扶持,使其一举成为本村的种植大户和示范典型,极大增强了全村老百姓种植党参实现脱贫致富的信心,纷纷加入党参种植行列,在外务工劳动力也返乡发展党参产业。从大户带动到覆盖全村,从大户种植到户户参与,全村党参种植面积迅速发展到亩。依靠基地,解决“不会种”的问题:针对党参种植多年不倒茬、品种退化、药材产量和质量低下问题,依托振东集团基地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对老百姓开展党参标准化种植技术培训,让老百姓成为党参种植的“土专家”。创新机制,解决“不敢种”的问题:采取种苗预付机制和订单保底机制,切实保障了种植户的利益。
刘寨村:大手拉小手齐步奔小康
壶关县五龙山乡刘寨村位于国家级贫困县壶关县城东部矸石山区,耕地面积1余亩,退耕还林面积余亩。全村户,多口人,贫困户一半以上。该村在脱贫攻坚中采取“合作社+能人+贫困户”模式,以合作社的“大手”拉贫困户“小手”,合作社服务、能人带动、农户受益,有效地带动了产业发展,农户脱贫。
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程玉珍带领下,刘寨村把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在硬件和基础设施上下功夫,采取“合作社+能人+贫困户”的新模式,以合作社为主体,把扶贫资金集中使用,规模发展,统一修建了春秋大棚栋,冬暖大棚10栋,分别承包给懂技术、会经营的贫困户,承包费中每年有元作为土地流转给农户,贫困农民到大棚中劳动,每人一天可挣50元,成了村里的产业工人,像工人一样挣工资。集中资金建成年收入13万元的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把70%的收入分给无劳动能力贫困户,让他们当股东,分享红利,使他们有长期和较为稳定的收入。此外,还支持各农户分散饲养土鸡,合作社把农户需要卖的鸡和蛋定时统一收集起来,专人统一销售,避免了养时容易卖时难之忧。
鱼儿泉村:小小马铃薯实现大市场
沁源县韩洪乡鱼儿泉村是沁源县西北部的一个小山村,全村户,口人,耕地面积亩,森林面积7亩,荒滩荒坡亩。5年前全村农民平均纯收入只有多元。年,沁丰薯业公司在鱼儿泉村租赁土地1亩,建设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使这个小山村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快车道,依靠马铃薯产业,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元。
土地流转:鱼儿泉村海拔高,无蚜虫活动,是天然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该村充分发挥自然优势,通过土地流转建成种薯基地,每亩耕地承包费每年元,通过土地流转,既解决了种薯基地的用地需求,又使村民有了稳定的收入。务工增收:通过在种薯基地务工,农民足不出户就可挣工资,年全村在种薯基地劳务收入达16.5万元,平均每户达元。既解决了公司用工难的问题,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农民和公司的双赢。统一销售:沁丰公司通过自己的种薯销售网络,每年秋季帮助农民联系销售商品薯达90万公斤以上,帮助农民实现销售收入万元以上,平均每户达到元以上。
岭头村:触电互联网特产销四方
武乡县上司乡岭头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全村户、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6户、人。岭头村创新思路,触电互联网,积极打造微商村,日前已经有50人开了微店,包括15户贫困户。
一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pressedflower.net/skczmb/8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