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宝贝今年13岁,平常上学是住校,每周五下午回来,心疼他在学校吃不好,放假在家会给他开小灶做些合他胃口的,谁知道这孩子被我惯坏了,各种不吃,各种挑食,任我怎么说也不为之所动,一副宁死不屈的坚强德行,忍不住想摔盘子的节奏。不由感慨,儿时的我们,母亲做啥吃啥,别说不吃,而是吃嘛嘛香,各种吃不够。
今儿让我盘点一下在老家睢县的各种吃食儿,看看你的妈妈都是会做啥?哪一样是你没吃过的,不敢吃的,哪一样又是你念念不忘的味道?
出了正月进入到二月后,是一年中青黄不接的时候,过年余下的各种吃食儿早已被洗劫一空。吃啥呢?有啥可吃的呢?豆糁蛋儿上场了。在老家睢县我有一样东西是绝对不吃的,那就是毛鸡蛋,除了毛鸡蛋,这个豆糁蛋儿也算是我不吃行列的第二位。表示我不吃的东西并不代表别人不喜欢吃,相反这个东西在老家被排在第一位,稳固的地位足见人们对它的看重。
豆糁蛋儿,有的地方叫豆糁,有的叫豆酱蛋儿,叫什么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吃法。凉调:切成片儿用蒜泥,蒜泥要足够多,淋上香油,刚出锅的新馒头一掰两半,夹在中间,咬上一口,咸,辣,蒜泥掩盖住的如同刚脱了鞋子散发出来的奇臭夹杂着发酵过的暄腾的热馍演变成了一股让人欲罢不能的奇香。
然后是干炒,切片,热锅里倒油,小火慢炒,也叫焙,足见火候需极小,来回不停地翻炒,居然爆出一股异香。这样得趁热搭配着热馍,轻轻松松两馒头下肚,带劲类很。最奢侈的一种吃法是裹鸡蛋炒。这一种吃法赋予了它高贵的外衣,就像一个普通老百姓穿上了一件龙袍,哈哈,居然成了太子殿下了。记得小时候我们家开饭店,去饭店里吃饭的那些个单位的人,大鱼大肉吃惯了,总想弄点新鲜的来换换口味,特意点菜豆糁炒鸡蛋,还会以光盘收尾。
二月里还有一种吃食,话说二月二擦凉粉儿。凉粉儿是上一年做粉条时余留的红薯芡做成的。热开水里和上红薯芡糊用筷子使劲搅匀,晾凉后,用一个类似于刀类的器具把凉粉擦成手指头肚大小方寸,加以各种调料配成的汁水拌之,爽口嫩滑。
我吃凉粉时会让它在嘴里停留片刻,尽情享受它在嘴里的爽滑,就像泥鳅一样,让它多翻腾几下,轻轻一咬,不自觉地哧溜下了肚里了。凉粉的绝美搭配是大大的蒜泥,大大的醋,再配上点芝麻酱。缺一就会失掉其中之美,这三样东西能掩盖住红薯芡的微微涩味。
进入到春天后,地里的野菜也纷纷登场。河南特有的一种蒸菜在老家睢县演绎地可谓是淋漓尽致。蒸荠菜,蒸面条棵,蒸水萝卜棵,蒸芹菜叶,蒸红薯叶,蒸马齿苋,蒸莼菜,再到蒸槐花,蒸榆钱儿等等,不胜枚举。
也有用红薯叶或榆钱拌面粉和成面团,做成窝窝头。“窝窝头蘸秦椒越吃越长膘,”或者蘸捣碎的蒜泥,清爽可口。话说五月的槐花香可被市场炒到七八块一斤,更高级的一种吃法是用洗好的槐花或者榆钱拌面粉做成圆饼状放在电饼铛上用热油煎熟,外焦里嫩,鲜香无比。
红薯叶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适合体弱多病的人食用,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够有就效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充分的维生素C和叶绿素,能够加快体内毒素排出,起到美容养颜的作用,大量的铁元素,对预防缺铁性贫血有显著效果。
马齿苋为药食两用植物。全草供药用,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消炎、止渴、利尿作用。可别小看了这些个野菜,它们个个都是宝,无农药残留,无公害的纯天然有机食物。
“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月令中的七十二候集里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小满节气,麦类农作物日渐饱满,但尚未成熟。
“小满小满粒渐满,收割还需十来天”。割一把新麦吃碾馔,农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农家谚还说“楝花开,小麦黄,吃了碾馔就打场”。从小对麦香情有独钟,这大概是因为我出生在麦收季节的原因吧,特别是新麦仁儿,或者是新麦仁儿磨的碾馔,对于现代的年轻人来讲,一盘碾馔是要花大价钱去正宗的农家院才能吃得上,可对于母亲来说,碾馔是他们的噩梦。
母亲经常说,小时候吃不饱到了四月底粮食接不住,就割回家些青麦,磨成碾馔用蒜汁凉拌,那东西不能吃多,因为是生麦,吃多了会胀,或者是拉肚子。吃得够够的一种东西。现在的农家院里会把磨好的碾馔放冰箱里冷藏,随吃随做,热油爆香干辣椒,鸡蛋做底,炒之,出锅时放一把嫩香葱,一盘养眼的绿色,夹杂着来自土地里泥土芬芳的气息,奇香无比,让你顿时胃口大开。
这时麦收前二十天腌好的咸鸭蛋也可以吃了。母亲不舍得吃,说还没到收麦呢,吃完了咋办?但一到早上没有菜的时候,她还是忍不住搁锅里煮上四个,一家五口,她却煮了四个,可想而知她把好吃的都留给了我们姐弟仨和父亲。热馒头夹咸鸭蛋,流油的蛋黄最是美味。我有一个习惯,最美味的总会被我留在最后吃,最后慢慢品尝并深深迷醉于它的咸香,是一种极致的享受。
进入到夏天,待到立夏要吃立夏馍。过年时蒸的馍留一个往墙上高高挂起,晒干风干,立夏那天要早起,用水把馍揉碎泡透,挤出水,加面粉鸡蛋韭菜叶搅拌成糊糊状,摊成煎饼。老人讲立夏后孩子的胃口变差,吃过立夏馍后防热抗暑,消夏免灾,也是对康健的一种期盼。
三伏天气温偏高,潮湿闷热,人们大多没有食欲。母亲为了让我们多吃面饭少吃生瓜梨枣,可是煞费苦心。这时开胃口的蒜泥鸡蛋隆重登场做了主角。顾名思义,蒜泥鸡蛋就是用家里最常见最普通的两样食材:生蒜和鸡蛋。当年刚出的新蒜捣碎成泥状,自家养的柴鸡下的鲜鸡蛋,煮熟晾凉后剥皮捣碎加入蒜泥,淋上些香油,热馍蘸着吃,豪爽粗犷的吃法是用勺子挖上几勺放在一掰两半的馍里加着吃,总感觉吃一个馍满足不了,那就逮俩,保准过瘾十足。
更美味的要数芝麻盐,才叫一个奢侈。那时家家户户都会在自留地里种些芝麻,由于产量低,价格高,芝麻一般被母亲拿到集市上换香油或芝麻酱,但母亲是精打细算的,她总是像变戏法地拿出一把被挑捡得干干净净的芝麻,颗粒饱满圆润。地锅里添些干柴,铁锅擦拭干净后,倒入芝麻,这时的火候一定要非常小,火大则芝麻会黑会焦,芝麻受热后不断膨胀,没有了水分,在锅里发出“咔啦咔啦”的声音,芝麻极小,用锅铲很难把它们完全盛到碗里,需用案板上的炊把儿迅速往碗里扫之,倒到案板上,加盐,用小擀杖擀碎,香气扑鼻,即可加热馍食之。究竟有多香,我无法用语言形容,只记得儿时曾多次偷偷打开母亲存放芝麻盐的大号玻璃瓶,用勺子盛上一口放进嘴巴里细细咀嚼,感觉不用加馍直接干吃芝麻盐是世界上最牛掰最风光的事情。
在地里干活累坏了收工回家的父亲,会拿起烙馍放上大葱,撒上两勺芝麻盐,卷起来狼吞虎咽;即将外出的人总记着要带上一瓶芝麻盐,就好像带上了老家的风物,老家的味道,老家的一切。专家说,芝麻的营养成分很高,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丰富的维生素E,能调节胆固醇的亚油酸等。芝麻中含有防止人体发胖的物质蛋黄素、胆碱、肌糖。芝麻还具有养血的功效,常吃芝麻可使皮肤保持柔嫩、细致和光滑。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吃过甜豆齐儿,蛤蟆蝌蚪得?是一种面食,擀好的面皮用刀斜切成手指肚大小的菱形,滚水下锅,就像煮饺子一样,飘起即可捞出盛碗,有人不喜欢喝甜的,嫌无味,加些盐和鸡精,香油,一碗咸香俱佳的热豆齐儿下肚,保准让你酣畅淋漓,舒服万分。
蛤蟆蝌蚪得,也是一种面食。用水和少许面粉,如有红薯芡粉可加适量味道更佳,使劲反复洗出面筋,捞出面筋余出面汤,边烧锅边搅着成糊糊状,盛在一个凉粉漏里挤出像蝌蚪一样的面鱼儿,用各种调料沏好汤,往上一浇,滑溜溜地像小蝌蚪一样在翻腾跳跃,碗上面一定别忘了再搁上几片荆芥叶。
前几天在商场看到有袋装的豆沙味炒面,瞬间把我拉回到了儿时。幼年的我肠胃不好,稍微吃不好就会拉肚子,母亲会用铁锅小火慢炒面粉,炒熟晾之,故名思义叫“炒面”,用滚烫的开水加糖精,奢侈的加红糖搅成稠糊糊,香甜可口。炒面不敢多吃,吃多了会发胀发撑,忍不住吐槽:干面粉太能增加果腹感了。
让我一直念念不忘的还有一种幼年吃过的东西。幼年时咳嗽,久治不愈,母亲不知在哪儿得一偏方,用剁碎的生姜加红糖芝麻,用棉油在锅里翻炒成膏状,香甜可口,唇齿留香,比小卖部里的洋糖块要好吃百倍,怎样吃都吃不过瘾,甚至盼望着自己生病,因为一生病咳嗽就可以享用它,现在想起不免哑然失笑起儿时的我是何等的贪吃呀。
八岁之前我们家很穷,一年吃的肉屈指可数,可心灵手巧的母亲总能把一道素菜做出肉香的味道。比如焖茄子。圆紫茄子是做焖茄子的首选食材,它不会像绿茄子那样做出来呈塌软状。茄子切成片裹稀面糊在锅里小火煎之,然后加干辣椒,八角,花椒,从邻居菜园里掐的一把大茴香,葱姜蒜等加进去红烧,剩下的稀面糊水千万不要丢掉,茄子大半熟时加进去,临出锅一定要多焖一会,焖出来的茄子像煮的肉一样有嚼头,有滋有味。中午天太热,没有食欲一般吃得少,待到下午四五点疯狂玩耍后,体力透支,非常饥饿,一碗放凉的焖茄子被我三下五除二扒了个精光,瞬间能量满满,继续跑向玩耍的小伙伴队伍中去了。
三伏天母亲还会晒一种黑乎乎的东西:晒酱。小时候我嘲笑那是鸡屎,但隔着盆却能闻见一股浓郁的香味,忍不住用手指蘸了一点,小心翼翼地放在嘴里,用舌头舔了舔,咸,香。晒的酱用来做手工的红薯面宽面条,放上几片芝麻叶,逮上两碗保准过瘾十足。过年时大厨父亲会用晒酱做红烧肉,不但中和了肉的油腻,而且香气更加浓郁。
秋天适合的还有酱豆,焐好的豆中含有一种霉菌叫酵母菌,它的作用是将营养成分降解为小分子,以利于毛霉菌生长,酵母菌是一种对身体有益的菌体,网传酱豆致癌纯属无稽之谈,如果致癌,那我们吃的酱油也是有毒的,不是吗?热油爆香,大大的葱花切碎,和酱豆一起加进去翻炒,油,葱,合适的温度翻腾碰撞,几分钟红艳艳的酱,油便出来了。热蒸的大白面馍一掰两半,用勺子盛上两勺加到馍里面,一裹,大快朵颐,不知是吃的太急赶不上趟,还是酱豆太热,抑或辣椒有点辣降不住,额头上不由冒出热汗来,一个馍下去,甚是不过瘾,再来一个。
秋天是四季中最好的季节,春华秋实,丰收在望的季节,菜园里的梅豆,豆角,苦瓜,丝瓜,蕃茄,茄子,黄瓜等让你应接不暇,还有黄澄澄金灿灿的南瓜,滚圆滚圆的冬瓜。南瓜汤早已喝过瘾,倒是最让我挂牵的是焙南瓜子。小时候挤南瓜子的事貌似非我莫属,我喜欢一手抓起粘腻腻的南瓜瓤从瓤里用手挤,像变戏法似的出来一个个白花花的南瓜子,挤完南瓜子,要把它们用水清洗掉残余的瓤丝儿,放在凉荫处晾干,在锅里倒少许油,小火慢焙,加些盐,五香粉,待到南瓜子焦黄时盛出,放在一张纸上冷凉即可食之。焦,香,脆,比商场里卖的香料瓜子要好吃百倍。
吃不完的茄子冬瓜切成片晒成茄片子,冬瓜片子,过年炖肉时放锅里些许,不但中合了肉的油腻,而且倍有嚼头,顿时让你难以分辨你嘴巴里吃的是肉还是茄片子。
老话讲头伏不热二伏热,立过秋后白天热来夜里凉。也就是说三伏一般会和立秋赶到一块,其主要天气特点是雨水多,潮湿,闷热,假如没有这样的天气,玉米棵是长不高长不壮的。一场接一场的雨水滋润着破命生长拔节的玉米棵,雨后去田地里看那一人多高的棒子棵,咦!才几天的功夫已给出现了粉白色如胡须一样的红缨,下面若隐若现个小玉米的雏形,说不定地头边儿会看见从玉米穗部位长出的灰黑的“肿瘤”东西,不必吃惊,在老家睢县它叫沤麦,老话讲“棒子棵里找沤麦,黍黍地里找小白孩儿,”农民根据它的外形,叫它沤麦或小白孩,其实玉米是感染了一种叫黑粉霉菌,其组织形成灰黑色的瘤体。
这如同蘑菇一样的黑粉菌事实上是一种有益菌类,是可以食用的。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成分。霉包不仅拥有蘑菇的鲜美嫩滑,还有甜玉米爽脆香甜的口感。在墨西哥这个国家,玉米霉包还给起了个高大上的名字叫做“天然黑松露”。母亲会把鲜嫩的“小白孩儿”清洗干净,放入酱豆里蒸一下,吃起来要比野生的蘑菇还要美味。小树林里转悠着,说不定还会有意外的收获。比如嫩白的蘑菇,乌黑的木耳,满满一大捧,妥了,今儿的午饭有着落了,手洗的面筋汤里洒几片木耳,蘑菇,红苋菜,手工去过皮的花生豆,一大勺香醋放进去,保准喝个三碗不过岗。蘑菇炖鸡蛋,不用放香油和其他调料,就足够鲜美了。
母亲是一个勤俭持家心灵手巧的农村妇女,在那个物质匮乏的贫穷年代,她为了让我们能够吃好吃饱真是煞费苦心。刚出生时的我不足月,母亲的奶水不足,又没钱买奶粉,母亲就给我搅面糊汤,炉芝麻焦馍。母亲常说的一句话是“静静是靠一碗稀面糊水养大的。”在厨房会一直放着一碗醒着的面糊,我一哭,母亲就知道我饿了,然后就会搅上小半碗,半夜哭,半夜起来搅。直到现在我仍然对地锅搅的面汤念念不忘,每次回到家的半路,我跟母亲通电话说要回去,不耽误吃晚饭,到家后一碗热腾腾的面汤已安静地摆放在小桌上。
馍菜汤,在老家睢县随处可见的一日三餐,却体现了天下母亲同样的良苦用心。说起芝麻焦馍,母亲说家里属父亲吃的最多,然后才是我。为啥给我隔另做的焦馍父亲吃得最多呢?因为父亲年轻时贪玩,总是打牌到深夜,翻墙回家,嘴上说生气的母亲终归心软,堂屋悄悄留着门,父亲悉悉索索到家,翻箱倒柜,寂静的土坯房里传来“咔嚓咔嚓”的清脆声,那是父亲在偷吃我的口粮:芝麻焦馍。
一岁往后的我饭量逐渐增大,母亲会给我加餐,蒸鸡蛋羹是首选,也叫炖鸡蛋,鸡蛋脑。有了这些名字,显而易见,鸡蛋羹须嫩,要鲜,得像豆腐脑一样爽滑细腻,所以蒸鸡蛋羹要讲究火候和时间,火候大了,时间久了,蒸出来的鸡蛋会起成一大碗,蒸老了的鸡蛋口味逊了很多。可以说一碗上好的鸡蛋羹是考验一个农村妇女在厨房里水平高低的标准,如果谁的童年没吃过鸡蛋羹,那他的童年是不完整的,是残缺的童年。
这话说着就到了漫长的冬天了。冬天食材除了萝卜就是白菜,没有肉的搭配,总觉得食之无味,寡淡得很。母亲为了增加点油水,会勾一点面糊,醒上,炸油泡,炸肉盒,或者把面用开水烫熟,可炸糖糕,菜角。红薯丸子是最爱。煮熟的红薯晾凉后掺面粉红糖和之,热油炸出来的红薯丸子外焦里软,咬上一口香甜软糯,“淌瓤儿”,淌瓤儿这个只有睢县人才懂的词语是对红薯丸子最形象的描述。
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一种吃食儿,叫烧的热馍夹猪油,有人说那叫孜猪油馍。冬天围坐在地锅旁,母亲不慌不忙地往炉灶里添柴,灶口放一个凉馍烤之,待到外面焦黄时拿出,用筷子搅上一块猪油在掰开两半的热馍里一抹,洒上少许盐巴,猪油经过加热后,发出“呲呲”的声音,俩手握着馍,狠狠地咬上一大口,满口香气四溢。
一口气罗列完我妈妈做过的所有吃食儿,最后补充一样:酱糊涂。酱糊涂也叫辣椒酱,这样东西要属俺奶奶做得最好吃。在我的记忆中,奶奶做饭很少放调料,做出来的味道寡淡无味,唯有酱糊涂让她做得堪称完美。一碗酱糊涂往地上一放,孙子孙女围坐一团,一筐子刚出锅的热馍瞬间被我们拿了个精光,掰一口馍蘸一下酱糊涂,咸,香,辣,下馍,带劲,过瘾十足。
儿时的吃食儿食材随处可见,不用费成本,费的是心思,用足了心思,母亲才会给我们做出可口好吃的饭菜。
妈妈的味道就是故乡的味道,伴随着我们度过了几十个春秋。我苦苦追寻的乡愁是什么?何为乡愁?“乡愁”就是故乡的味道,乡愁是回家的路上每个人日思夜想的指引,是阳光下亲人暖暖的拥抱,是我挂念着的每一个人,是离家后那深深的念想和挂牵。无论走多远的路程或吃到多可口的山珍海味,怎会抵得上母亲做的一碗热汤面条,或者是一碗热面汤……
作者杨静:80后自由职业者,老家睢县白楼,现居许昌鄢陵。世上唯美食和文字不可辜负,喜欢一切与吃有关的文字。胸无大志,愿有生之年走遍中国的大好河山,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品尝美食,并用文字加以记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pressedflower.net/kcrhjc/5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