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是由白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真菌感染,又称雪口病,2岁内宝宝患此病,非常常见。
新生儿抵抗力比较弱,很容易患鹅口疮。患鹅口疮的婴儿,可能没有什么特别的症状,所以需要妈妈们细心地观察,当宝宝张口时,妈妈便可以清晰地看到宝宝口腔黏膜情况了。
如果发现宝宝口腔黏膜或舌面上附着有白色的、好像棉絮或豆腐渣样的东西,用棉签不易擦掉时,就可以初步判断孩子患了鹅口疮。如果是口腔内沾了奶渍,用棉签轻轻擦拭,白色的物质就会消失或减少,那就不是鹅口疮了。
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制霉菌素药物涂口腔患处。同时加强营养,注意口腔卫生,不要随意停药,治疗疗程一定要足够,以彻底清除病源。
如何预防宝宝患鹅口疮
宝宝吸完奶后,及时将奶瓶刷干净、控干,潮湿是霉菌生长的适宜环境。新生儿使用的奶具、水杯应该经常煮沸消毒,保持干燥。
母乳喂养的话,喂奶前应用清水冲洗乳头,喂乳前后都需要洗手。如果妈妈们的乳头经常漏奶,也不要用厚厚的毛巾捂着乳头,可以选择防溢乳垫,要尽量保持乳头干燥。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宝宝出牙后,就需要每天刷牙,常更换牙刷。
鹅口疮虽然很容易复发,但只要控制得当,并做好相应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就可以和他说拜拜。
宝宝的这些口腔问题你也要注意
马牙
大多数婴儿在出生后4~6周时,口腔上腭中线两侧和齿龈边缘出现一些黄白色的小点,很象是长出来的牙齿,俗称“马牙”或“板牙”,医学上叫做上皮珠,上皮珠是由上皮细胞堆积而成的,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马牙”不影响婴儿吃奶和乳牙的发育,它在出生后的数周内会逐渐脱落。民间有挑马牙的习俗,这种习俗不建议保留,很有可能会造成感染。
疱疹性咽峡炎
大多由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还可由埃可病毒、EB病毒、疱疹病毒及肺炎支原体引起。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很强,流行很快,夏秋季发病率高。
得了疱疹性咽峡炎的孩子可能会出现高热、流口水、不爱吃饭的现象,大一点的孩子会说嗓子痛,症状比较严重的宝宝可能会出现呕吐甚至抽搐等。
医生给宝宝检查时,会发现宝宝咽部红肿,可看见多个大小不等灰白色的疱疹、溃疡等,口腔其他的地方可能看见疱疹。
一般来说,疱疹性咽峡炎需要对症处理:
情况较轻者,只要饮食清淡、多喝水、多吃新鲜果蔬、多休息、注意口腔卫生即可。
注意卧床休息或睡眠,这对提高患儿免疫力、恢复体力非常重要;
如果有高热或严重不适,可口服退热药;
地图舌
舌头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红斑,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多发;病变部位可扩大或相互融合,有类似地图边界样的纹路,周边有白黄色稍隆起的弧形边缘,中央为红色。病变部位具有游走性,今天看是这个样子,明天可能就改变了形态和位置。可能与消化不良、营养缺乏(如缺锌、缺铁)、体质差等因素有关,也可能与肠道寄生虫或胃肠功能紊乱、情绪波动有关。
医院请医生帮助查找病因,然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果找不到病因,就不必做特殊治疗,但要注意生活有规律、合理搭配饮食、不挑食偏食。
孕产知识·育儿干货·小小福利!这里都有!
商务合作:
(赵老师)
呵护母婴健康
转载请注明:http://www.pressedflower.net/kcrhjc/3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