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煮煮肉;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除夕的饺子年年有……
腊八由来农历十二月又叫腊月,腊月初八是腊八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喝腊八粥。熬腊八粥要用各种米和豆子:像白米、黄米、江米啦,红豆、绿豆、芸豆啦……还可以加入喜欢的果子,如大枣、花生和杏仁等,熬啊,熬啊,熬成一锅香喷喷的腊八粥。让你喝了一碗还想喝。喝碗香喷喷的腊八粥,老师们说起了“瞌睡虫”和“没底锅”的故事……
从前啊,有这么一家三口:爸爸,妈妈和儿子。爸爸最勤劳,他每天鸡叫就起床,天刚亮就下地干活。他说:“手是摇钱树,铺成金光路”
妈妈最节俭,过日子精打细算,她补的衣服又密又好。她说:“”天下哪有聚宝盆,勤俭才成富裕人”。他们家呀,米面满仓,鸡鸭成群,瓜果成架。但他家有个懒儿子,这个儿子整天吃了就睡,邻居叫他“瞌睡虫”。
老两口年纪大了,爸爸对儿子说:“要吃饭,得流汗。你得学着种庄稼,光睡觉可不行啊!”妈妈对儿子说:“爹娘不能跟你一辈子,你不会过日子,可怎么办?”这种人,好姑娘谁愿意嫁呀?结果“瞌睡虫”娶了个媳妇儿,和他一样懒。她太阳没落就睡,日上三竿不起,油瓶倒了都不扶,邻居叫她“没底锅”。
过了几年,老两口得了重病,他们不放心地嘱咐“瞌睡虫”和“没底锅:“想要日子过得好,勤劳节俭不能少。饭要即时衣要暖,地要深耕细除草”。不久,老两口就先后去世了。
“瞌睡虫”觉得老两口不会享福。他对媳妇儿说:“梁满仓,豆满仓,何必犯傻种地忙?”
“没底锅”觉得日子过得挺好,不用发愁,她对丈夫说:“有单衣,有棉被,织布不如把觉睡。”
两个人谁也没有把老人的话放在心上,每天除了吃喝玩乐,还是吃喝玩乐。坐吃山空呀,没几年,地就荒了,家里也没有存粮了。
这年腊月初八,北风“呼呼”地刮,雪花飘呀飘,简直有巴掌那么大。“瞌睡虫”和“没底锅”没吃没穿,缩在被子里直打哆嗦。
“哆嗦嗦,哆嗦嗦,好想妈蒸的白馍馍。”“哎呦呦,哎呦呦,扫把杂粮凑碗粥。”杂粮是从缸底,粮仓缝,墙边,老鼠洞……好不容易找出来的。谁知道他们端起碗刚想喝,一阵大风刮来,房子“呼啦”一声塌了。
根据这个传说,每年都要过腊八,家家都要熬上一锅杂粮粥,喝粥过节,用来提醒自己,珍惜好生活。
在爱心贝贝的传统节日里,也有腊八的一章。每年腊八节,老师们和孩子们都会穿着节日的盛装,把自家的杂粮带到园里,然后煮成一锅美味的腊八粥。
今年的腊八节分外热闹,几个校区的孩子们齐聚一堂,像是过小年夜一样。孩子们来自四面八方,五谷杂粮来自“千家万户”,带着浓浓的爱与祝福,大家围坐在柴火灶旁,一边念着“大年歌”,一边期盼着美味的热粥赶快好,而心里回荡着浓浓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腊八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俗称“腊八”,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个节日的习俗是“喝腊八粥”。“腊八”一词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又称“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腊八粥的最早文字记载在宋代。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年以上了。每逢腊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北方,有“过了腊八便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每到腊八节,北方地区忙着剥蒜制醋,泡腊八蒜,吃腊八面腊八粥。
扫码转载请注明:http://www.pressedflower.net/zzkcyy/6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