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还小,各种身体机能还发育不完善,抵抗力低下,难免会有病菌的侵扰。带过娃的宝妈都知道,小孩子最容易生病,感冒发烧是最常见的事情,天医院跑,最能体会“当妈不容易”的心情。
以下为新生儿最常见的病症,新手妈妈一定要注意了!早知道,早预防!
1、生理性与病理性黄疸
据统计,每十个新生儿里,就有七个患有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婴儿出生2~5天内会出现,在一周内左右逐渐消退。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大概会持续到一个月的时间。这些都是属于正常的现象,称作生理性黄疸。但如果出生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严重,或消退后又反复,宝宝精神不好、吃奶不好等异常现象这都属于病理性黄疸了,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2、吐奶、溢奶
新生儿宝宝胃呈水平位,胃容量小,吃奶过多、过急,很容易溢奶或者吐奶,是常见的现象。建议尽量采用坐喂、半卧位等姿势哺乳,防止婴儿吸入大量的空气。喂奶后,及时拍嗝,宜采取右侧卧位,大部分宝宝在6个月左右逐渐改善。
3、打喷嚏、鼻塞
当给新生儿洗澡或换尿布时,受到凉风刺激很容易打喷嚏,这跟新生儿鼻腔的生理结构特点有关,新生儿鼻腔狭小,鼻道狭窄且短,但鼻粘膜血管丰富,因此容易受到空气和灰尘刺激容易产生神经性反应,引起打喷嚏。其实并不是宝宝着凉了,这也可以说是宝宝自行清理鼻腔的一种方式,只要无其他异常情况,就不必担心。
另因宝宝鼻腔的生理结构不够完善,当有分泌物时,就容易出现鼻塞的情况,家长应及时给宝宝清理鼻道,以免形成鼻痂堵塞鼻道影响呼吸。
4、鹅口疮
好发部位:口腔黏膜
原因: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妈妈乳头或奶具不卫生、产道交叉感染、长期应用抗生素、不注意口腔清洁,残奶在口腔中停留时间过长,有利于白色念珠苗的生长
表现为:宝宝患鹅口疮时,即使不喝奶,口腔里、舌面上也有一层白白的东西很容易发现
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微微高出黏膜面,刚开始呈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鹅口疮又叫“雪口病”。
处理方法:注意宝宝的奶具卫生,要严格消毒,操作要正确,避免污染,还要注意乳头的卫生和乳头的健康状况,避免感染的机会。
5、尿布疹
因为宝宝自身皮肤娇嫩,尿布或纸尿裤引发过敏,当尿布或纸尿裤更换不及时时就很容易出现尿布疹,家长应及时更换尿布,用中性洗液清洗宝宝患处,并暴露在空气自然晾干,等宝宝皮肤完全干燥后再给宝宝换尿布或纸尿裤,医院进行红外线理疗。不能用含滑石粉的爽身粉,要采用纯天然的爽身粉。强生护背膏、红霉素软膏、鞣酸软膏等都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6、红色尿
有些宝宝在出生几天后,排出的尿液呈淡淡的红色,这其实是因为新生儿白细胞分解过多,造成尿液中尿酸盐排泄过多引起的,属于正常现象,几天后这种情况会自行消失,这并不是病态,所以无需过度担心。
7、女宝阴道出血
新生女宝宝在出生几天后有少量血液从阴道排出,好像来“月经”。其实是因为新生女宝出生时其体内存在一定的雌激素,主要是胎儿期妈妈由胎盘传给胎儿,出生后雌激素来源突然中断不断下降,7天左右时降至最低,便出现了阴道增值充血的细胞脱落,形成我们常说的“假月经”现象。
8、头瘤(产瘤、先锋头)
有的新生儿出生后,头部可触摸到一个隆起的“包”,用手摸感到柔软,压它会出现凹陷,我们称这种“包”叫做产瘤。产瘤是由于新生儿的头通过母亲产道时受到挤压,局部的血液循环受阻,造成头先通过产道的部位皮下水肿,像这样的情况不需要特殊处理,几天过后会自然消失。
9、粟粒疹
在宝宝鼻尖、鼻翼、脸颊等地方,如果看到如针尖大小黄白色的小疹子,这就是粟粒疹。是因为皮脂腺分泌旺盛皮脂堆积形成的。粟粒疹既不疼也不痒,不需要治疗。注意千万不要用手去挤哦,以免引发感染,一般粟粒疹在宝宝出生后数周就会自然消失。
10、新生儿肚子大
这是由于腹肌发育不完善,腹壁比较松弛而受胃肠空盈的影响所造成的。有的宝妈常常把宝贝的腹部膨隆误认为是腹胀,其实这是正常现象。虽然宝宝容易因为啼哭、吃奶等容易吸入更多空气,但我们只要观察宝宝能吃能睡,精神状态良好,肚子摸起来软软的,就不用太过担心。
不过当牛奶蛋白过敏、乳糖不耐受时也会产生大量气体引起腹胀,但通常还会伴随皮肤过敏、腹泻等其他不适症状,这时就需要排查并对症处理。
11、吸吮小泡/脱皮
吸吮小泡:指的是婴儿上下嘴唇中间部位出现的小泡,是因为吸吮动作所致,和喂养方式以及“上火”是没有关系的,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伴随着宝宝的成长,吃奶时间隔拉长,便不再出现。
蜕皮:几乎所有新生儿都有脱皮现象,这种脱皮的现象会出现在全身各个部位,以四肢、耳后更为明显。在洗澡时让其自然脱落即可,无需特别保护或强行将皮剥下来。不论是轻微的脱屑症状,或是较严重的如蛇脱皮,一般只要宝宝能吃能睡,都是正常的现象,但若出现合并水泡或红肿等症状,应尽快就医。
12、鹳咬伤
很多宝宝出生时脖子后面、眼皮或者鼻尖上都有一片不规则的红色区域,这是一些毛细血管群,通常会在1岁半左右时自行消失,不需要采取任何干预措施。由于在西方有鹳鸟送子的传说,认为宝宝由鹳鸟叼来送到爸爸妈妈怀里,所以有人称这些红印为鹳咬伤。
13、生理性抖动(惊跳反射)
新生宝宝在浅睡眠状态中当遇到声音、光亮、震动时常会出现四肢或身体无意识、短暂不协调的抖动,被称为新生儿睡眠惊跳,是种正常的生理表现。跟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家长不必紧张。
14、体重减轻
几乎所有的新生儿都会在出生5天内体重减轻,一般会减轻5%~10%,这是因为这段时间宝宝进食量比较少,呼吸和皮肤流失一些水分、脐带干燥、胎脂脱落及尿液和胎便的排泄而引起的体重减轻,都是生理性体重减轻。一般到第10天就会恢复到出生时体重,10~14天体重开始增加。
15、一吃就拉
新生宝宝常会一吃就拉,但这并不是消化不良。而是胃里进入食物后,对肠道从上到下产生刺激,形成胃结肠反射。有些宝宝会持续这种情况到几个月。母乳喂养的宝宝表现会更为明显,甚至每一次吃完奶或吃奶时都会排便。
16、呼吸不规律
新生儿因胸腔小,每次呼吸带来的气体交换量少,所以需要增加呼吸的次数来获得足够的氧气,再加上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所以在睡眠中宝宝很容易出现呼吸不规律、快慢不均匀的情况,这都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只要新生宝宝皮肤颜色红润,就不必惊慌。
17、打嗝频繁
有时候看到宝宝总打嗝,很多新手妈妈都会担心宝宝是不是难受或者生病了。其实,这是由于小宝贝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引起的。可以尝试着进行拍嗝、喂温开水、喂奶等方式来缓解这种情况,随着宝宝的成长,打嗝频繁的现象会逐渐好转。
18、急性肠套叠
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一种特有的急症,如果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典型表现:肠套叠的首发症状就是宝宝阵发性哭闹,呕吐是另一早期症状,在疼痛发作后不久出现。便血多发生在疾病开始的6-12小时,大便时排出一种薄稀带粘稠性果酱色的液体,几小时后又会重复排出几次。早期发现及时就诊,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得到治愈。如果延误诊治,需要开腹手术复位。
19、黑色胎便
大部分新生儿会在出生后的12到24小时内第一次排便,称为胎便,是胎儿在子宫内形成的排泄物,为墨绿色粘稠状。妈妈怀孕20周以上时,胎儿肠道中便存在有胎便,其中85%~95%为混合着肠壁上皮细胞、胎毛、胎脂、胆汁黏液及所吞咽羊水中的部分固体成分,是正常的。
20、绿便
原因:
●肠胃有炎症;
●奶粉里含有强化铁,如果铁不能充分吸收,大便就会呈黄绿色,大便中的白色颗粒较大;
●母乳喂养的宝宝大便偏酸性,正常的便便略呈绿色,有时会混杂一些白色奶瓣;
●奶粉喂养的宝宝出现绿便是表示肠蠕动加速或肠道有炎症;
●饥饿型大便也呈绿色
处理方法:如果有症状要及时就医。如果是奶粉的原因,就要及时更换奶粉。如果是宝宝没吃饱、饥饿所导致的绿便,就要给宝宝多吃点啦。
21、体温波动大时高时低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脂肪薄,因此保暖效果差,会随着周围温度变化而改变,因此会出现体温时高时低波动大的情况。测量体温一般常用3个部位,即口腔,腋窝及肛门。正常体温在肛门处为36.5℃~37.5℃之间;在口腔处为36.2℃~37.3℃之间;在腋窝
处为35.9℃~37.2℃之间。通过测量后,凡超过正常范围0.5℃以上时,称为发热。
22、乳房增大
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出生5天左右后,常会出现乳房的乳腺肿胀现象。这是胎儿在母体内受妈妈雌激素影响的结果,随着来自母体雌性激素的逐渐消失,肿胀的乳房也会渐渐恢复自然,所以不需要担心。
请不要随意去挤压宝宝乳头,如果感染发炎严重甚至会引起败血症,女性宝宝如果发生乳腺炎造成乳腺管堵塞,还会影响成年后的乳汁分泌。
23、喉鸣
新生宝宝呼吸时,常会听到喉咙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这并不是感冒了,也并不是喉咙有痰,而是因为新生儿喉咙软骨发育未完善造成,随着生长当柔软的喉头慢慢变硬,一般在半岁到1岁时呼噜呼噜的声音就会自动消失。
如果宝宝吼鸣非常严重,持续时间很长,怀疑其他疾病时才需要看医诊疗。
24、对眼
新生儿有时看东西好像有“对眼”,这多是宝宝看近距离物体表现出来的。可把物体放离孩子远一些,情况就会改变。平时也要注意改变孩子睡觉的位置,不要长期偏向一侧;还可定期用带响声颜色鲜艳的玩具变换位置摇动吸引孩子追看,锻炼眼肌动作的协调。
25、腿弯
胎儿在子宫内因为受空间限制,四肢呈屈曲状,出生后虽然可以自由伸展,但小腿会延续之前的轻度弯曲所以呈“O”型,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性弯曲,不必强行“纠正”包裹宝宝。
26、婴儿湿疹
湿疹主要表现为针头大小的疙瘩,呈对称性分布,表面可起皮,严重时会流水、糜烂。其中额头、下巴和面部为湿疹的好发部位,严重时会串到头皮、躯干及四肢。大多数宝宝会有非常明显的瘙痒感。宝宝因而哭闹、烦躁、甚至影响睡眠。
产生原因:
●饮食如摄入牛奶、鱼、虾、鸡蛋等致敏因素。
●机械性摩擦如唾液和溢乳经常刺剌激,也是本病的诱因。
●护理不当如过多使用较强的碱性肥皂也可引起本病。
●其他某些外在因素,如阳光、紫外线、寒冷、湿热等物理因素,接触丝织品或人造纤维,外用药物以及皮肤细菌感染等均可引起湿疹。
27、缺氧缺血性脑病
早期主要表现为:过度兴奋、肢体颤抖、睁眼时间长,甚至抽风,重病儿一开始表现嗜睡、昏迷、肢体发软、前囱饱满,触之像面鼓。
原因:患儿在宫内、产时缺氧,伴有颅内出血等,做头部CT、颅脑B超、核磁共振及必要的化验可明确诊断,及时发现及时就医。
28、化脓性脑膜炎
表现为:面白或发青,拒乳、反应差、体温不升或有发热、哭声弱或尖叫、双眼凝视、前囱饱满,重者出现抽风,症状类似缺氧缺血性脑炎、败血症,且常与败血症同时存在。及时发现及时就医。
29、脐疝
脐疝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女孩多于男孩,在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可以看到脐部有鼓起的圆形小肿块,小的像樱桃,大的像核桃。安静或躺着时小肿块可消失。坐着、立着、咳嗽、哭闹时小肿块又会鼓起来,有时可鼓的很大,若用手轻轻一压就能压回去,同时还可以听到“咕噜”声响,感到有股气从小肿块里挤回子里去了,这就是脐疝。
有时孩子哭闹不安,解开衣服看到脐疝突起,家长就以为是因哭闹引起的。其实患脐疝的孩子一般并无痛苦,个别可因局部膨胀而有不感,很少有孩子因为肿块过度膨胀而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
原因:新生儿时期腹肌没有发育完善,脐孔两边的腹直肌还没有能相互合拢于脐孔表面,只有一层薄薄的皮肤覆盖,当腹部压力增高时,腹腔内的肠子就从脐孔内顶出形成脐疝,随着年龄的增长,腹肌逐渐发达,一般在1-2岁迟者在3-4岁,脐孔可渐趋缩小到闭合。
处理方法:新生儿期的脐疝不必特殊的治疗,但与脐部接触的内衣要柔软。凸起的部位可用洁净的、平面光滑的钱币等物,用纱布包裹后,再用纱布将其固定在凸起的部位来压迫治疗,切忌不可用胶布粘贴,这样会引起皮肤起水泡或破损。一般脐疝在2岁前可自愈。
30、泪囊炎
表现:刚出生的宝宝通常是没有眼泪的,如果你的宝宝一出生就眼泪汪汪的,爱流泪,眼睛有分泌物,严重时,压迫泪囊区皮肤,能看到脓性分泌物从泪小点溢出。
处理方法:由于大多数宝宝在出生6个月内,泪道仍处于发育阶段,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可局部滴用抗生素眼药水(不可滴用太频繁),同时向鼻泪管方向对泪囊进行按摩,严重者应及时就医。
以上就是婴幼儿的30种常见病,希望能够帮助广大新手爸妈对婴幼儿的常见病有个基本的了解,不用宝宝医院跑啦~
-今日互动-
欢迎分享给其他小可爱哦~
别忘了加
请月嫂、育婴师、催乳师、产后修复、小儿推拿、月嫂培训
总有一个适合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pressedflower.net/zyzlkc/7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