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舌头口疮 >> 怎样治疗口疮 >> 正文 >> 正文

行走沁源山水间

来源:舌头口疮 时间:2021-11-24

金秋时节,我先后陪同省里到访沁源的几批客人深入乡镇采访,足迹遍及各地。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日日行走在这方绿色海洋中,穿林觅泉读山阅水,走村莅企访贤问道;天天欣赏着青山绿水的美与安闲自得的静,感受着生命勃发的力与耳目一新的变。

悦目的绿

沁源境内,满目皆绿。绿色,是沁源的底色,犹如镶嵌在华北大地上的一颗翡翠,它让沁源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

秋日的绿,已非春日的嫩绿,夏日的黛绿,而是一种别样的绿,一种极有层次感的绿。

田野里绿色的庄稼与路边的植物,有的已经开始泛黄,显示着一种绿中带黄的浅绿,就好像画家在碧绿的画上一不小心滴了几滴淡淡的黄水。

庄稼在这个时候,已是成熟的季节。尽管依是杆壮叶绿,可已显得老气横秋,再不能尽情的吸吮大地的营养,酣畅淋漓地供给自身。

如同人一样,个子生长到一定阶段便不再生长,各种功能少用不用便会逐渐退化,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

春夏之际,所有的植物几乎都是一个颜色。可到了秋季,就呈现出各自的风采。有的黄了,有的红了,有的白了,有的黑了,有的尚绿,这样让山地层林尽染,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虽然如此,沁源的底色依旧未变。郁郁葱葱的油松,是沁源林木的主力军,它依然执拗地坚守着本色,覆盖着这片美丽的土地。绿色松针掩映的松枝上,业已挂满绿中泛红的松果,压弯了坚硬的树枝。

用不了多久,风儿一吹,太阳一晒,绿红皆褪,转现棕色,松果便会开出一种独特的“花”,蜕变为松塔。小巧玲珑的松子从花中蹦出,除提供山鸟觅食,来年还将是一地新绿。

万亩森林、万亩天然牧坡,森林覆盖率56.7%,植被覆盖率在95%以上。在北方,可能再没有哪个地方拥有这样值得令人自豪与骄傲的绿色资源。

县委认为,青山绿水是沁源最核心、最宝贵的资源。接近60%的森林覆盖率虽然是全省第一,但不能满足于这个现状,因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转型要往绿色转,必须进行大规模绿化。

所以,增绿,成为近年来沁源工作的一大重点。绿色,一直在荒山荒滩,在公路沿线不断地扩大。

眼下,因为开始有了其他色彩的映衬,有了汩汩山泉的缠绕,山野的绿更加迷人。人们在对比中,可以更好地欣赏着绿的韵味与风采。

绿野的气息,是怡人的。淡淡的甜味中散发着浓郁的清香,一呼一吸之间,感觉是那样的惬意。

有关资料表明,沁源的年平均负氧离子浓度为个/立方厘米,达到负氧离子浓度清新空气标准。年,被中国气象服务协会评为“中国天然氧吧”。

世界上有一种美,叫绿美。沁源,以其现实的展示诠释着这一概念。

遍邑的泉

沁源,沁水之源。《水经注》中记载,沁水即少水也,或言出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三源奇注,迳泻一隍,又南会三水,历落出,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之也。

所谓“三源”,即在郭道镇郭道村汇合的韩洪河、赤石桥河(包括水峪河)和郭道镇东阳城村汇合的紫红河;

“三水”,即在交口乡汇入的白狐窑河和在县城附近汇入的狼尾河与青龙河,还有在中峪乡龙头村汇入的柏子河。

其实,如民谚所云“头上有血,山顶有水”,小的源头还有很多。历史上的沁源,曾经“河中行船”,其水势之大可以想象。抗日战争时期拍摄的一张八路军战士过河的图片,水流湍急,水深及腰。

远的不说,就在我小的时候,村子里沟沟叉叉都有水流,堵小溪玩是我们常做的游戏。我们村的南河、东河,都是孩子们夏日游泳的地方。那奔腾不息的河水,浩浩荡荡,汹涌澎湃,日夜不停地流向远方。

但是,由于过度开发地下资源,使得河水日渐减少,甚至有的地方出现断流的现象,一些村庄发生缺水状况。

年,在县委《关于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的决定》中,提出了五条发展路径,治水在其中。全县大力实施防洪水、保供水、护源水、抓节水、用活水、强管水“六水共治”。

县里把河长制延伸至村级,覆盖全县50平方公里以上的17条河流;聘请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担任护河员,初步构筑起“三级河长+五支队伍”的组织体系。

也许是因为今年的雨水多,也许是天然林禁伐后生态好了,也许是“六水共治”彰显了成效,我们走过的地方几乎都可以看到清澈的泉水由山间而出,“千泉之县”的景象再现。

无论位于河底的西源,位于赤石桥乡、景凤乡的两个北源,还是位于交口乡、法中乡的两个东源,都能够的在绿谷里听到“哗哗”的水流声。

汩汩的泉水,是奶汁,滋养生活在这块土地的一切生物;涓涓的河流,是血脉,滋养着美丽的山川与大地。

每到一个地方,老乡都会骄傲地说,我们这里的水质好,烧开的水没有一点碱;这水,你直接喝也没问题;有人拿到省里化验过,说含什么什么矿物质,有利于人体健康;我们祖祖辈辈吃的就是这水,村里长寿老人多着呢!

是啊!山泉水里蕴含着大量的矿物质,只是我们还不太清楚。如果经专家鉴定水质确实对人体有益,那条条沟壑里的泉水,真的就变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致富一方百姓的“金水水”了。

双手掬水,送到嘴里,哦,真的有点甜。

嬗变的路

山中行,路,至关重要。

山中的路,要比其他地方的路更多,更长,更弯,更险。

可我们沿途看到的,是一条条平坦宽广的柏油路。这让一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也颇感惊奇。

路的两旁,除了漫山遍野的野山菊,还盛开着人工栽种的百日菊、格桑花以及许多叫不上名字的花儿。一路上,我们都穿行在五颜六色的花丛中。

弯弯曲曲的山路,在绿海之中宛若一条条游弋的巨龙。我看到过一张航拍的沁源风光照,整个沁源俨然一个绿色的龙宫。也许这是因为沁源是五龙的故乡吧!

沁源是个地地道道的山区。有史以来,崇山峻岭之间,往往是靠野兽与牲畜行走踏出的小径来连接。这些小径,充其量不过是些爬上地面的蚯蚓,散布在一座座山头。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类的领地不断扩大,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生活在沁源这方土地上的先民为了方便彼此往来和到山地田间劳作,陆续修筑了一些简易的道路。

后来,官家修了“官道”,才有了“二沁大道”“沁平古道”“灵沁古道”“霍沁古道”等几条简易的大道。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虽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状况有所改观,但出行依旧不便。“修路”,同样成为新时期沁源绿色发展战略中的五条路径之一。

据沁源交通部门介绍,近3年来,县境修筑公路公里,相当于“十二五”时期的5倍之多。分别打通了与周边相邻各县的“口子路”,初步形成了“四纵五横”的内循环格局。

其实,如果加上各个乡镇新开辟的护林防火通道,里程总长度远不止这点。现在,黄土坡隧道业已打通,黎霍高速正在加紧施工。

汽车沿着蜿蜒的油路行驶在绿色的林海中,车旁闪过哨兵一般笔挺的树木和姑娘一般娇艳的花儿,耳畔回响着山谷的轰鸣和漂移的风儿。车子或上或下,如同在海上穿行的船儿,荡漾在绿色的海洋。

在与霍州市毗邻的第一川村,我们看到了新拓宽的旅游公路——“太岳一号路”。黑色的柏油路上,红黄蓝三条并排的中线一直延伸到旅游的核心地带。

据悉,还在规划“花坡天路”“灵空圣道”“谷远野径”等板块,将东南部农村公路与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特色产业、田园嘉禾等融合规划建设,形成一个农村公路红绿辉映走廊带。

路通了,路畅了,山区发展的步伐也必定会加快。

诚如县委书记金所军所讲——

“路修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长、越来越好,老百姓出行越来越方便、越来越舒心、越来越通达,转型发展的动能越来越强劲、成效越来越明显、前景越来越光明。

四通八达、路畅景明的公路已成为沁源对外开放的发展之路、薪火相传的红色之路、转型发展的绿色之路、全面小康的富裕之路,高质量崛起的奋进之路!”

素雅的静

沁源山中,很静。

静得只有鸟儿的鸣叫,只有蝈蝈的声响,只有风吹林动的涛声。

沁源山村,很净。净得水洗过一般,视野范围青翠欲滴,似乎一尘不染。

每一个山村,每一条深谷,都静,都净,非常出奇。路旁,村里,再看不到以往农村飞舞的塑料袋和纸屑,四处堆放的粪便,随意倾倒的垃圾,闻不到散发的阵阵恶臭。农村垃圾填埋处理,已经成为日常的事务;垃圾分类,正在逐步实施。

每一段路,都是一个景;每一个村,都是一幅画。行人走过,听到的是鸡鸣狗吠和牛羊铃声,看到的是洁净村舍和美丽花圃花带,享受到的是脱离喧扰尘世后一种难得的宁静。

在赤石桥的善朴村,整洁的村容村貌,街头独特的垃圾分类箱,古风古韵的小院落、石板路,都让人感到一种世外桃源的惬意。

在景凤乡的丹雀小镇,山水相依,鲜花满谷,具有沁源特色的一个个幽静小院,吸引着一批批的客人。

在灵空山镇的黑峪、第一川、五龙川,土屋,土产,土饭,让游客在宁静中体会着山野的风味。

在法中乡水泉村,亭台长廊,鹭舞雀飞,篱笆小院,短诗上墙,让人感受到了“诗意地栖居”的意境。

在沁河镇韩洪沟村,红色与绿色相映成趣,古朴与现代相得益彰,在树下静静的品茗,在院里默默的读书,在池边缓缓的漫步,一种慢生活情趣盎然。

在韩洪乡的王家湾村,峡谷幽深,沁水淙淙,夜宿生产队楼房改建的客房里,可以聆听山谷的风声与水声。

在王陶镇的岭上村的“半山云途”中,牛槽咖啡,壁炉石墙,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地标。

在许许多多的地方,人们都可以在感受这种“净”与“静”的同时,体会到一种独特的“雅”。

期间,我见到不少游客。他们说,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再来还想带来新的朋友。他们都很享受这“世外桃源”的“净”“静”“雅”带给他们无与伦比的乐趣。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常建“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欧阳修的“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韩愈的“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都可以在这里尽情体会。

安静地慢生活,是都市快节奏生活方式之外的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安心、舒心也养心。

蜂拥的产

我不知道这样表述是否妥当,但我一时再寻找不出更为熨帖的词语。

在日晷公园的前面,连续两年树立有巨大的字灯,夜幕降临便凸显光亮。去年是“奋斗沁源”,今年是“崛起沁源”。从这个字灯的内容,可以反映出地方领导满满的自信与群众饱满的斗志。

无论“奋斗”也好,“崛起”也罢,不过是一种引领行动的口号。口号只有落实在行动中,才有其本质的意义。

我看到了。

沁源人爱喝茶,但沁源却从不产茶,只有外地人每年春天都会跑到山里采摘一些树叶,说茶,人们半信半疑。

如今,沁源也出茶了,是药茶。交口乡长征村、韩洪乡程璧村、李元镇马森村、赤石桥乡箭杆村,都在制作。连翘、黄芩、黄芪、党参、桑叶、蒲公英、酸枣叶,都经过杀青、揉捻、炒干、烘干等一系列工序,成为极好的饮品。

在进入新世纪后的统计数据中,沁源的一产几乎忽略不计。但现在目之所及再无空闲之地,沿道路两侧,全部种上了经济植物。有药材,有油葵,有小杂粮。

灵空山镇第一川村,利用独特的气候条件,试种植差季节蔬菜8种亩,效益颇佳,明年拟发展到亩。

登上王和镇贾郭村的山顶,亩的中药材基地尽收眼底,原先的弃耕地全部整理后种上了黄芪、党参、苦参、板蓝根,场面蔚为壮观。

法中乡过去是个典型的农区,现在也在大力发展企业。在水泉村的小玲养殖专业合作社,看到这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女,把事业干的风风火火,已成为一个以蛋鸡养殖、圈养黑山羊、农作物秸秆加工和养殖技术培训为主的知名农业企业,冠以“相庄主”品牌的产品已经走入省内外的大城市。

在支角村,由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指导的林麝基地正在建设当中,圈舍基本建成,村干部说今年就会先期购进林麝只。

中峪乡渣滩村手工麻纸的非遗传承人郑变和,原本看不起这个祖传四代的技艺,是县乡有关部门动员他才重操旧业。

以前见他,脸上露出的是一种无奈的苦笑;如今见他,脸上则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说,自从那年县里组织到北京进行沁源非遗展示后,他的纸也值钱了。现在一张麻纸可以卖到6元钱,而且是订单生产。

在水漾年华处第三届农民丰收节的展厅里,我看到14个乡镇生产的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布满展台。散落在民间的各种产品聚集到一起,给人一种特别的震撼。

一位客人疑问,这么多的产品真的都是你们沁源产的?工作人员自豪地回答,是的,不过这只是一部分。在西环路工地,我们看到工人师傅正在平整好的路基上安装各种地下管网,老城拆除后新的地标建筑正在建设当中。

在李元镇韩家沟村,沁新集团将一条填满煤矸石的沟治理成为一处有草坪绿化、景观苗木、人工湖、溪流、花海的绿色景观。

正在新章村建设的森工能源有限公司,主要进行生物能源燃料、各种板材、机械木炭棒、石墨烯辅料、林下中药材种植、腐殖酸肥料等林业生产。

在郭道镇绵上村,山西祥源新型煤化工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万吨/年现代煤化工项目,项目总投资18.4亿元,主营产品为焦炭、焦油、粗苯、硫酸铵、电力、LNG等,投产达效后年产值可达28.4亿元,实现利税5亿元。

乡乡有项目,村村有产业,在沁源已经从遥不可及的梦想成为落地生根的现实。

勃发的力

行走当中,耳闻目睹的一切,使我感受到有一种积蓄已久的力量正在勃发,就好似举重运动员蓄势待发的那一刻,好似江河水深处一种暗流的涌动。这种力量,使得正气上升,浊气下降。

大家明显感觉到,基层都在埋头干,都在悄悄干,都在憋足了劲加油干。

县城附近的琴泉村景区,今年我是第三次去。春、夏、秋三季,一次一个大变,建设的速度令人不敢设想。村里人说,村干部一天到晚就坚守在工地。玻璃栈道、滑道、泳池、水上漂流、道路硬化,不知不觉神话般地就出现在人们面前。

新庄村的刘金庆,去年开始建大棚试种羊肚菌,今年预计可产鲜菌0余斤,干羊肚菌按每斤元算,可收入达万元。个头大小一般整齐划一的羊肚菌,随产随销,走俏市场。

贾庄村鹞子峪田园综合体项目,集设施农业、野营康养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种植有景观树、经济林、中草药,建有标准化鱼塘,已经投资万元。

“水漾年华”田园综合体,是县里的一个重大项目。五大场馆,主题各异。“沁水物华”“水育蔬林”“水科矩阵”“水颂沁源”“水乐囿鱼”“梯田跌水”“水技农科”“水梦花界”,一个个高大上且富有诗意的名字,听着就想进去瞧瞧。

馆内,各种各样的农作物、奇花异卉,目不暇接。类似的地方客人们看过不少,但规模如此之大、内容如此之多、功能如此之强,他们说还是首次见到。

池上村、西良村,是隐匿于大山深处的两个自然村,以前一直鲜为人知。池上村村民已经全部搬迁,留下一个空村子;西良村虽仍有人居,但大部分人家都在主村新盖了房子。如今,这两个地方都已经开发建设民宿,将让破败不堪的村庄焕然一新。

中峪乡龙头村实施的“隐居乡里”民宿,拟建3个院落,其中两个一级完成主体工程。中峪村整个村子以前所有杂乱无章的线路都改为地下,所有凌乱不堪的广告牌全部取缔,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聪子峪乡的“积厚成”沁源花馍,造型别致,寓意美好,形式多样,精彩纷呈,成为网红之馍,订购者接连不断。

韩洪乡韩洪村正在建设的固废综合利用年产90万吨水泥粉磨生产项目,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煤矸石、粉煤灰、高炉渣、冶炼渣、脱硫石膏、气化渣等按水泥工业协同处置固废技术,生产高标号水泥,将真正达到转型升级、变废为宝、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目标。

一个又一个的项目,正在雨后春笋地涌现在太岳山中、沁河两岸,可谓“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

项目不大,但都实实在在;项目不新,但都有利可图。沁源人都在谋事干事成事,沁源各方都在用心用情用力。

站在太岳山巅,立于沁河源头,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荀子《劝学篇》当中的一段话——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条条溪流汇聚,成就奔腾不息的沁河。而各方汇聚力量,不也正是让绿色沁源走向辉煌的原动力吗?

行走沁源山水间,年年感受各不同。

境内的路通了,四野树多了,河道水丰了,文化繁荣了,旅游飘红了,项目遍地了。沁源的一切,都在向好向上向快发展,都在向着美丽沁源的目标迈进。

绿色沁源,崛起,在今朝!

作者简介

邓焕彦,山西省沁源县人,系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长期从事文化、新闻工作,先后担任县文化局副局长、县新闻中心主任(兼《沁源时讯》总编)、县文联主席(兼《山丹丹》文艺季刊主编)、县广播电视台台长,现在沁源县智库工作。

编辑:

交由老家山西V平台原创首发的作品,可以接受“打赏”了~

投稿方式:

邮箱:laojiashanxi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pressedflower.net/zmyzlkc/81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