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大茶龄的茶小白吗?
叮,赐你一件皇帝舌
1.
你喝茶多久了?会不会常有一种困惑
不知道自己喝的茶到底怎么样?
很希望有个人告诉你这茶到底好不好。
会不会有种错觉,
很多茶在口里都是一个味道,并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有些小伙伴肯定要说,这肯定是茶小白,
喝茶久了的人,自然懂得好坏,好与不好,身体是知道的。
这句话我也经常挂在嘴边。
后来我知道,
有一种自信,不是飘柔的自信,
而是没叫生活毒打过的自信。
2.
有一次,我采访我的母亲大人
“妈,你喝了这么几十年的绿茶,你觉得哪些最好喝?”
“都差不多吧”
“妈,我上次给你拿的绿茶怎么样?好喝么?”
“都差不多吧”
……
石化的我,
内心感受是,
我妈最适合喝白开水,都差不多的白开水
看到这里,有些小伙伴要说,我妈应该是个茶小白吧
也对也不对。
确切说,我妈是个很有茶龄的茶小白。
3.
我妈从我小时候就开始喝各种昂贵绿茶,
好不好不知道,但应该不会太差,
毕竟一分价钱一分货的逻辑还是在的,
很贵的茶不一定有多好,但应该差不了太多;
价格有时候决定了品质的下线在哪里。
但就是这样一个喝了几十年绿茶的人,
她对绿茶可能还没我了解,
我妈彻底贯彻了酒桌上说的四字真言:喝就完了!
有一次,我很认真的问她,
你觉得你能喝出好坏绿茶么?
她很认真的说:
“我觉得绿茶都差不多这个味儿”
“那你为啥不买点便宜的?反正都一样。”
我“质问”她,实则想唤醒她内心的歉疚
辜负了这么多贵茶,不应该有所歉意么?
我妈理直气壮的说:
“贵的好呀,贵的错不了“
……
石化的我,内心的感受是:
好想卖您一杯特贵的白开水,附赠老板亲自倒水服务。
4.
其实,我母亲大人这类茶友大有人在——
茶龄很长,但对茶的了解程度可能就是小白程度。
也有人说,喝茶就是图个乐呵,
没必要整那么多花里胡哨的
没必要纠这么细,喝就完了!?
也对也不对。
如果喝个百元以内的茶饮,自然就是图个乐呵,当下喝的高兴就行了,
但对于那些几千一斤,几万一斤的茶,能不能就图个乐呵,各人各心态吧,我是想喝个明白的人。
所以,接下来都是针对我这类,无法“乐呵“喝茶的人说的,
我觉着吧,咱都喝这么贵的茶了
咱能不能花点功夫把品茶的舌训练一下啊?啊?啊?
5.
要说训练舌头,并没有什么捷径,就是多喝
并且,记录。
很多人,比如我妈,喝了就忘,留下的是瞬间的满足,好喝
但对于训练而言,意义不大。
喝的时候及时记录,可帮助你更加留意口腔内的体验
你记过就知道,因为你不留意口腔感受,你会不知道写啥
恨不得写,“差不多吧”
这个记录过程是强迫你提炼口腔感受的过程,
一开始可能喝来喝去就那么几个点,但久了你会喝到更多滋味
我最初喝茶的时候,也是阿彩教我这么练习
我说,我该写啥呢?
她说:你想写啥写啥,感受也可,心情也可,甚至,你喝了茶之后出现的画面感也可,
总之,试图去描述你喝到的东西。
那时候,我强烈要求她给我展示一下她的试茶笔记,被拒绝了
她说,写的太傻了,自己看都会脸红的傻;
于是,我记住了,就是无论多傻的想法,只要是当下的感触,就可以记录下来.
6.
训练没有捷径,除了记录,就是记录的频率
既然是训练,它就是一种类似肢体记忆
通过频繁的训练,去强化它,最终成形为能力
每天都能抽半小时喝一泡茶,用心去记录,
坚持一个月应该就会有变化了
你或许会有更多的形容词去描述你的感知了
也能感知到更多口腔内细微的变化
7.
同时,训练还可以通过反向对比
就是通过对方的喝茶笔记,去反向捕捉自己的味蕾体验
这个我记得以前分享过。喝茶最初,作为新手感知是比较木的,单一的,所以有些比较细微的感觉,比如清凉感,包裹感等,我并不知道是什么;
但你可以通过一款明确有这些特征的茶,去反向训练自己的受体感受,一旦从感知上知道何谓清凉感,再提及这个层面,你就不会感到迷茫了;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隔三岔五的拿出同一款茶来喝,看看是否会有更新的认知;这也是训练的一种方式。通过对比以前的笔记,再补充新的发现,更直观的看到训练的变化。
8.
或许,有人会问,这么做有意义吗?
最初我也困惑过。
因为像我妈那样真的完全喝不明白的老茶客,也是极端;
大部分茶客可能还是能喝出20块茶和块茶的区别的(我瞎猜一下)。所以,有必要像个从业人员那样训练自己吗?
我觉得太有必要了。
我再说一个差点儿翻车的故事,我亲身经历
有一次去茶山买了一款茶,我自己挺喜欢的,不便宜。
后来下山后顺道儿去拜访了一个茶叶经销商,我就嘚瑟着拿出了自己新买的茶,本意不为了斗茶,但和斗茶也差不多吧。
结果,那次翻车翻得稀里哗啦,其实,我至今也不明白为什么会那样?
简单说,就是这哥们儿烧完水,开始泡我的茶,然后就是巨难喝
我当下就两个想法:要么东西被掉包了,要么……不知道,我舌头坏了?
实话实说,当时懵逼好久。对方还有点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安慰我:嗯,你这茶,千把块钱也不能说被坑了,茶农也是辛苦的,总体来说原料还是对的,工艺不好。
我心里就……腹诽:千把块钱能把我懵逼成这样么?
但我当时好好回忆了一下自己喝它时候的感觉,茶汤的滋味、喉韵、茶气等等都是有的;
如果东西是对的,我就回去再泡一下。虽然慌神了,但我记得住我喝过的滋味,我知道最初为何买它。
回宾馆后,我又自己泡了一下。最初的口感又回来了,滋味是对的。
其实,这次经历让我更加庆幸,我是有口感认知的,我记得住自己喝到的滋味(不一定是所有的味道,而是那些打动你的点,你都能再喝出来)
后来我和朋友分享这次经历,翻车可能是因为水的缘故,这种可能性是最大的。我后来用的是农夫山泉,我喜欢用这茶来试茶,标准统一。
可能也会有朋友说,你可能就是买了一款不咋滴的茶,自己喝的高兴。
欸,这个我也像叨几句。
茶的标准有好与坏,审美没有。
你愿意花钱买一款茶的时候,
可能是你喜欢它,即便它不是标准的好茶
也可能就是一款极其标准的好茶
关键是,你要知道你为了什么买单
就想故事中的茶,因为不是自己做的,我当然无法百分百肯定它的原料出处,等级,和工艺的标准与否。但我能从茶的表现里猜测一二,所以即便它是一款名种,我自知我并没有为它的“名“买单。
我喜欢它的口感,而这个口感我刚好能通过一个能承受的价格获取,我就买了。
刚好,它可能又是一个名种,所以不便宜。
如果我能mapping到更便宜的,这种滋味的,我就会买更便宜的。
9.
训练口感认知实在太有用了,
不仅可以帮你辨识,还可以帮你寻找好东西,
形成审美自信。
不会喝茶的时候,你只能让老板推荐
碰到良心老板,你还能喝到不错的茶
但你知道,有一种成就感,就是你往那儿一坐
让老板拿茶过来,你自己喝,找出一些还不错的茶
这种成就感,就像一个孩子能自己拿勺吃饭了的自由感。
不再被别人所谓的“好“来圈定自己的选择
不再被一些过度营销的点轻易说服
不再会怀疑,究竟受骗上当了没有?
也不会因为一次斗茶的“表面失败“,而觉得郁闷
最终,形成的是审美自信吧。
希望,每一个爱喝茶的茶友都可以拥有这种从容的自信
从今天起,就训练起来吧~
——————————————————————————
作者有话说:
催更小伙伴:这周你又拖更了……
我:嗯~拖延症有药救么?快救救我~焦虑到秃头
产区前线消息速递:
倚邦的紫芽发芽了~今年还是会持续做。陆羽《茶经》有云: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紫芽风味确实很特别??????
大黑的头采也做了一些喝看看了,好喝,但还要再等等
曼松乔木的预售上线了,4月15日截止;??(进入商城搜索“曼松”)
本月底前帕莎大单株预售也会上线。帕莎我们选了20来棵大单株,
冰岛老寨单株即将上线,4月15日截止;这个系列4月末有望直播制作,嘿嘿
更多预售信息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pressedflower.net/zmyzlkc/7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