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目录回顾
宝宝口腔溃疡,除了疼痛引起的哭闹,也会引起宝宝的食欲减少,宝妈宝爸最担心的除了宝宝睡不好,就是宝宝吃不好了。那么,本次公益讲座小编带大家回顾宝宝口腔疾病那些事,到底如何区别常见的以口腔黏膜损伤为主的口腔疾病呢?马上进入我们的讲座内容回顾!本次讲座主要给大家介绍了
口疮,鹅口疮,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常见的四种疾病。
一、四种疾病概述
(一)口疮
1
口疮含义
口疮是指以口腔内粘膜、舌、唇、齿龈、上腭等处发生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的口腔疾患。
口疮发生于口唇两侧者,又称燕口疮;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又称口糜。本病相当于西医学口炎。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2-4岁的小儿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可单独发生,也常伴发于其他疾病之中。小儿口疮一般预后良好;若失治、误治,体质虚弱,可导致重症,或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2
中医病因病机及表现
小儿口疮,多由风热乘脾,心脾积热,虚火上炎所致。主要病变在脾与心,虚证常涉及于肾。
?风热乘脾
以口颊、上腭、齿龈、口角溃疡为主,甚则满口糜烂,或为疱疹转为溃疡,周围掀红疼痛拒食,烦躁不安,口臭,涎多,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伴发热,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心脾积热
舌上、舌边溃疡较多,色红疼痛,心烦不安,口干欲饮,小便短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数。
?虚火上炎
口舌溃疡或糜烂,稀散色淡,不甚疼痛,反复发作或迁延难愈,神疲颧红,口干不渴,舌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二)鹅口疮
1
鹅口疮含义
鹅口疮是以口腔白屑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疾病。因口腔满布白屑时状如鹅口,故名。又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称“雪口”。本病无明显季节性,常见于禀赋不足,体质虚弱,营养不良,久病、久泻的小儿,尤以早产儿、新生儿多见。一般预后良好。
2
中医病因病机及表现
本病以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染秽毒之邪为
主要病因。孕母体内蕴积热毒遗于胎儿,或生后
护理不当,口腔不洁,柔嫩粘膜易于破损,秽毒
之邪乘虚而入,发为本病。鹅口疮的病变部位在
心脾,病久可影响到肾。
?心脾积热
口腔舌上白屑堆积,周围红较甚,面赤唇红,烦躁不宁,吮乳啼哭,或伴发热,口干或渴,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脉滑数,或指纹紫滞。
?虚火上浮
口腔舌上白屑稀散,周围红晕不著,形体怯弱,面白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或大便溏,舌嫩红,苔少,脉细数无力,或指纹淡紫。
(三)手足口病
1
手足口病含义
手足口病是多种肠道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临床以手足掌跖、臀及口腔疱疹,或伴发热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为多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临床尤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本病可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传染性强,易引起流行。一般预后较好,经数天到一周痊愈,少数重症患儿可因调护不当,合并感染,而致病程迁延,严重者可因邪毒留心,或内陷心肝而出现变证,甚或危及生命。
西医学又称本病为手足口综合征。
2
中医病因病机及表现
本病由外感时行邪毒所致,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脾。肺主宣发肃降,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为水之上源;脾主四肢肌肉,司运化,开窍于口,为水谷之海。时行邪毒由口鼻而入,内犯于肺,下侵于脾,肺脾受损,水湿内停,与时行邪毒相搏,蕴蒸于外,则发生本病。
?邪犯肺脾
发热轻微,或无发热,流涕咳嗽,咽红疼痛,或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约1~2天后或同时出现口腔内疱疹,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流涎,不欲进食。
随病情进展,手足掌心部出现米粒至绿豆大小斑丘疹,并迅速转为疱疹,分布稀疏,疹色红润,根盘红晕不著,疱液清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浮数。
?湿热蒸盛
身热持续,热势较高,烦躁口渴,口腔、手足、四肢、臀部疱疹,分布稠密,或成簇出现,疹色紫暗,根盘红晕显著,疱液混浊,口臭流涎,灼热疼痛,甚或拒食,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苔黄厚腻或黄燥,脉滑数。
(四)疱疹性咽峡炎
1
疱疹性咽峡炎含义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1~7岁小儿。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发生本病,系不同型病毒引起。
2
中医病因病机及表现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热毒郁肺,熏蒸咽喉而引起。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
二、四种疾病区别
口疮与鹅口疮
NOV
口疮
口疮以口腔内粘膜发生溃疡为特征。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2-4岁的小儿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鹅口疮是以口腔白屑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疾病。本病无明显季节性,常见于禀赋不足,体质虚弱,营养不良,久病、久泻的小儿,尤以早产儿、新生儿多见。
NOV
鹅口疮
比较
相同点:两者均不表现出传染性;
不同点:
口疮的宝宝一般形体偏盛,无白色苔状物,溃疡形圆,疼痛较剧烈;
而患鹅口疮的宝宝一般形体较弱,口腔白屑成片且不易擦去,强力擦洗,患儿将疼痛哭闹,局部出血。
手足口与疱疹性咽峡炎
NOV
手足口
手足口病是急性发疹性传染病,临床以手足掌跖、臀及口腔疱疹,或伴发热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为多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临床尤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本病可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传染性强。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1~7岁小儿。
NOV
疱疹性
比较
相同点:两者均表现出传染性;
不同点:
患手足口的宝宝患病前1-2周有手足口病接触史,在口腔,手足臀通常都会有疱疹;
疱疹性咽峡炎只在咽峡部位出疱疹,起病较急,常突发高热、咽痛、流涕、头痛,体检可见软腭、悬雍垂、舌腭弓、扁桃体、咽后壁等口腔后部出现灰白色小疱疹,周围红赤,1~2天内疱疹破溃形成溃疡,疼痛明显。
三、推拿基本方
一、清补脾经
位置:拇指末节螺纹面或拇指桡侧缘。
操作:由指尖推向指根,为补;指根推向指尖,为清。各2分钟。
二、清心肝经
位置:中指末节螺纹面为心经;食指末节螺纹面为肝经。
操作:指根推向指尖,为清。各3分钟。
三、清胃经
位置:掌面,拇指第一掌骨桡侧缘,赤白肉际。
操作:以拇指指腹置于第一掌骨桡侧缘,从上至下推,为清。
四、清天河水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穴)成一直线。
操作:一手拇指按于内劳宫穴,另一手拇指或食中二指向上推天河水。
四、对应推拿手法、食疗方
(一)口疮
口疮初期多实,以清为主。基本治则:清泻心脾,脱毒生肌。基本方加掐揉总筋,分推手阴阳,清小肠,掐揉小横纹,掐揉地仓各1-3分钟。
01
掐揉总筋
总筋位置:腕横纹中点处。
操作:拇指掐揉总筋。
02
分推手阴阳
手阴阳位置:位于手掌根,小天心穴的两侧,近拇指端为阳池,近小指端为阴池,是一个线状穴。
操作:两手拇指从腕横纹中点处往两边分推。
03
清小肠
小肠位置:小指尺侧缘,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指根推向指尖,为清。
04
掐揉小横纹
小横纹位置: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
操作:拇指掐揉。
05
掐揉地仓穴
地仓穴位置
口角旁0.4寸
操作
拇指掐揉。
辩证加减及推荐食疗方
治宜疏风清热解毒,重点掐揉总筋,分推手阴阳,清天河水,加推天柱骨1-3分钟,捏挤大椎10次,点曲池穴1分钟。
01
推天柱骨1-3分钟
天柱骨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操作:两手拇指从上往下推天柱骨。
02
捏挤大椎10次
大椎位置:后背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作:两手拇指捏挤大椎。
03
点曲池穴1分钟
曲池穴位置: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操作:拇指按揉。
食疗方:马蹄雪梨粥
?作用:清心润肺,清胃热,消滞。
?材料:马蹄g,雪梨2个,大米50g。
?做法:马蹄去皮拍裂,雪梨去皮去心切大块。同大米煲粥。
治宜清心泻火。重点清心经,清天河水,清胃,清脾经,清小肠经,加退六腑各1-3分钟,推下七节骨潮红为度。
01
退六腑1-3分钟
六腑位置:前臂尺侧缘,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从肘横纹推向腕横纹。
02
推下七节骨(潮红为度)
七节骨位置:第四腰椎至尾骨尖的直线。
操作:两手拇指从上往下推七节骨。
食疗方:西瓜汁
?作用:清热泻火。
?材料:西瓜g。
?做法:榨汁,将西瓜汁含于口中1-2分钟,徐徐咽下。反复多次。
治宜滋阴降火,脱毒生肌。重点点揉内劳宫和涌泉,捏脊与点揉地仓。加揉二人上马,三阴交,点揉太溪各1-3分钟,推三关和退六腑各1-2分钟。
01
揉二人上马
位置:手背,第4、5掌指关节后方,两掌骨间凹陷中。
操作:以中指或拇指指腹按揉;或以拇指掐揉。
02
按揉内劳宫
内劳宫位置:手掌正中央。约第三掌骨中点取穴。
操作:可揉,可掐。
03
推三关1-3分钟
三关位置: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操作:从腕横纹推向肘横纹,称推三关。
04
退六腑1-2分钟
六腑位置:前臂尺侧缘,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从肘横纹推向腕横纹。
05
捏脊3-6遍
位置:后背正中线上,从龟尾穴至大椎穴处。
操作:两拇指依次交替提捏,从下往上。
06
按揉三阴交、太溪、涌泉穴各1-3分钟
位置:三阴交:内踝尖上三寸。太溪: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涌泉:位于足掌,前1/3与中1/3交界处的凹陷中。
操作:拇指按揉。
食疗方:二冬汤
?作用:滋阴润燥,生津降火,清肠通便。
?材料:天冬10g,麦冬10g,玄参12g,罗汉果1/4个。
?做法:上料同放入锅内,加清水2碗,煮成大半碗,便可饮用。
(二)鹅口疮
基本治则:清热泻火,泻腐排浊。
基本方加掐揉四横纹,揉板门,掐揉承浆与廉泉穴各1-3分。
01
掐揉四横纹
四横纹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横纹。
操作:以中指或拇指指腹
掐揉。
02
揉板门
板门位置:
手掌大鱼际平面,或手掌大鱼际平面中点。
操作:以中指或拇指指腹按揉;或以拇指掐揉。
03
掐揉廉泉穴与承浆穴
位置:承浆穴:下唇下,当颌唇沟正中凹陷处;
廉泉穴: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操作:以中指或拇指指腹按揉;或以拇指掐揉。
辩证加减及推荐食疗方
治宜清泻心脾积热。重点清心经,清天河水,清胃,清脾经,掐揉四横纹,捏挤板门。加退六腑1-3分钟,捏挤大椎10次。
01
退六腑1-3分钟
六腑位置:前臂尺侧缘,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从肘横纹推向腕横纹。
02
捏挤大椎10次
大椎位置:后背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作:两手拇指捏挤大椎。
食疗方:竹叶蒲公英绿豆粥
?作用:清泻心脾积热。
?材料:淡竹叶10g,蒲公英10g,绿豆30g,糯米30g,冰糖适量。
?做法:先将蒲公英、淡竹叶水煎取汁。再将绿豆、糯米共煮糜粥,调入药汁、冰糖即成。食粥,每日3次,煎量视宝宝食量而定。
治宜滋肾养阴降火。重点清心经,清小肠,补脾经,掐廉泉穴与承浆穴。加掐揉肾纹,揉内劳宫,引水上天河,揉二马各1-3分钟,搓摩涌泉令热。
01
掐揉肾纹
位置:后背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作:两手拇指捏挤大椎。
02
按揉内劳宫
内劳宫位置:手掌正中央。约第三掌骨中点取穴。
操作:可揉,可掐。
03
揉二人上马
位置:手背,第4、5掌指关节后方,两掌骨间凹陷中。
操作:以中指或拇指指腹按揉;或以拇指掐揉。
04
引水上天河
天河水位置:前臂正中内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用冷水滴小儿大横纹处,两大指自大横纹推至曲池,同时用两手二指拍击,并口吹凉气。
05
搓摩涌泉穴
位置:涌泉:位于足掌,前1/3与中1/3交界处的凹陷中。
操作:手掌搓摩至微微发热。
食疗方:西洋参莲子炖冰糖
?作用:滋肾养阴降火。
?材料:西洋参3g,莲子去心12枚,冰糖25g。
?做法:将西洋参切片,与莲子放在小碗内加水泡发后,再加冰糖,隔水蒸炖1小时,喝汤吃莲子肉,剩下西洋参片,次日可再加莲子同法蒸炖。西洋参可用2次,最后1次吃掉。
(三)手足口
基本治则:清热祛湿解毒。
基本方加按揉合谷穴2-3分钟,掐揉小天心2-3分钟,打马过天河20-30遍,退六腑次。
01
掐揉小天心
小天心位置:位于手掌根部,大鱼际与小鱼际相接处。
操作:以中指或拇指指腹按揉;或以拇指掐揉。
02
按揉合谷穴
合谷穴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操作:以中指或拇指指腹按揉;或以拇指掐揉。
03
打马过天河
天河水位置:前臂正中内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术者先以运内劳宫法运之,然后屈小儿四指向上,以左手握住,再以食指、中指顶端自内关、间使,循天河水向上一起一落打至洪池。
04
退六腑
六腑位置:前臂尺侧缘,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从肘横纹推向腕横纹。
辩证加减及推荐食疗方
治宜宣肺解表清热。重点清肺经次,按揉合谷穴2-3分钟,掐揉小天心2-3分钟,清天河水次,清肝经次。加打马过天河20-30遍,退六腑次清热凉血。
01
打马过天河
天河水位置:前臂正中内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术者先以运内劳宫法运之,然后屈小儿四指向上,以左手握住,再以食指、中指顶端自内关、间使,循天河水向上一起一落打至洪池。
02
退六腑
六腑位置:前臂尺侧缘,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从肘横纹推向腕横纹。
食疗方:红萝卜马蹄水
?作用:清热解毒,消食利水。
?材料:红萝卜g,马蹄g。
?做法:红萝卜洗净切片,马蹄去皮拍裂,上两味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转文火煲1小时,约煎成1碗半,分次代茶喝。
治宜清热凉营解毒祛湿。重点打马过天河20-30遍,退六腑次清热凉血。
咳嗽、痰多:加上运内八卦,揉掌小横纹各3分钟;
01
运内八卦
位置:以手掌中心(内劳宫)为圆心,圆心至中指根距离2/3为半径之圆周。
操作:顺时针反复做环形移动。
02
按揉掌小横纹
掌小横纹位置:掌面,尺侧,小指根与掌横纹间的细小纹路。
操作:可揉,可掐。
咳痰不爽:加上按揉:天突、膻中、中脘和丰隆穴各3-5分钟。
02
按揉天突、膻中、中脘、丰隆穴
位置:天突: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膻中: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中脘:
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丰隆: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一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操作:拇指按揉。
食疗方:冬瓜扁豆薏苡仁汤
?作用:清热解暑,健脾祛湿。
?材料:冬瓜g,炒白扁豆25g,生苡仁25g,莲蓬1个(干或鲜品均可),蜜枣2枚。
?做法:冬瓜连皮切块,上料洗净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转文火煲2小时,
约煎成3碗,分次代茶饮。
(四)疱疹性咽峡炎
基本治则:清热祛湿解毒。
基本方加按揉合谷穴2-3分钟,掐揉小天心2-3分钟,打马过天河20-30遍,退六腑次。
01
掐揉小天心
小天心位置:位于手掌根部,大鱼际与小鱼际相接处。
操作:以中指或拇指指腹按揉;或以拇指掐揉。
02
按揉合谷穴
合谷穴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操作:以中指或拇指指腹按揉;或以拇指掐揉。
03
打马过天河
天河水位置:前臂正中内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术者先以运内劳宫法运之,然后屈小儿四指向上,以左手握住,再以食指、中指顶端自内关、间使,循天河水向上一起一落打至洪池。
04
退六腑
六腑位置:前臂尺侧缘,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从肘横纹推向腕横纹。
辩证加减及推荐食疗方
疱疹性咽峡炎中医辨证属湿热喉痹,多为外感湿热,上攻咽峡所致。
常用解毒利咽,化湿退热的治法。
重点清肺经次,按揉合谷穴2-3分钟,掐揉小天心2-3分钟,清天河水次,清肝经次。打马过天河20-30遍,退六腑次。
食疗方:冬瓜扁豆薏苡仁汤
?作用:清热解暑,健脾祛湿。
?材料:冬瓜g,炒白扁豆25g,生苡仁25g,莲蓬1个(干或鲜品均可),蜜枣2枚。
?做法:冬瓜连皮切块,上料洗净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转文火煲2小时,
约煎成3碗,分次代茶饮。
五、预防、护理及注意事项
(一)口疮
预防
1保持口腔清洁,注意饮食卫生,餐具应经常消毒。
2
食物宜新鲜、清洁,不宜过食辛辣及肥甘厚腻之品。
3
初生儿及婴儿口腔粘膜娇嫩,清洁口腔时,不用粗硬的布拭口,动作要轻,以免再次损伤口腔粘膜。
护理
1对急性热病、久病、久泻患儿,应经常检查口腔,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发生口疮。
2
饮食宜清淡,给予半流饮食,避免粗硬食品。
(二)鹅口疮
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食物宜新鲜、清洁。乳母不宜过食辛辣刺激之品。婚后妇女患阴道霉菌病应及早治疗。
2
注意小儿口腔清洁卫生,哺乳婴儿的奶瓶、奶嘴,乳母的乳头均应保持清洁。
3
对禀赋不足、久病、久泻的婴儿应加强护理。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体内菌群失调。
护理
1勤喂水,避免过热、过硬或强刺激性食物,防止口腔粘膜损伤。
2
加强口腔护理,可用消毒棉签蘸冷开水轻轻拭洗患儿口腔。
(三)手足口
预防
1勿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隔离。对密切接触者应隔离观察7~10天,并可给予板蓝根颗粒冲服;
2
注意搞好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及时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3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饮食起居,合理供给营养。保持充足睡眠,避免阳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
护理
1患病期间,应注意卧床休息,房间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透气,保持空气新鲜。
2
给予清淡无刺激、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软食,温度适宜,多饮温开水。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
3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对皮肤疱疹切勿挠抓,以防溃破感染。对已有破溃感染者,可用金黄散或青黛散麻油调后撤布患处,以收敛燥湿,助其痊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邪毒内陷及邪毒犯心等并发症。
(四)疱疹性咽峡炎
预防
1儿童应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少到人多公共场所;室内多通风,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
2
由于疱疹性咽峡炎的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感冒而延误治疗。当孩子出现不适症状时,家长应医院进行确诊,以采取正确的方法及时对症治疗。
护理
1勤喂水,避免过热、过硬或刺激性食物,防止口腔粘膜损伤。
2
没有明显的细菌感染时不要随意给孩子用抗生素,病情不太严重时也不要给予抗病毒药物,因为其副作用较大,应该请专业的医生给予治疗处方。
温馨提示:疾病重在预防!
重在预防!重在预防!
小编重要的事说三遍!
Y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爸比先生祝各位大小朋友
健康快乐每一天
看看小儿汗证
宝宝夜啼,小儿推拿如何应对?
小儿磨牙,睡不安稳,因为什么呢?
妈妈,我肚肚痛!
宝宝感冒,妈妈如何在家轻松搞定?
揭开小儿疳证的神秘面纱
宝宝呕吐知多少
小儿推拿PK宝宝厌食
宝宝便秘怎么办?
小儿推拿如何治疗腹泻?
小儿推拿如何治疗咳嗽
小儿推拿如何退热
转载请注明:http://www.pressedflower.net/skczmb/1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