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半夜起来哭闹,边抱边哄,才能继续入睡;有时候哄都哄不住;有时喝下夜奶能安稳两小时,过后又继续闹……真是心力憔悴的夜晚。
一旦到了白天,宝宝又一切正常,用天使面孔逗你开心,白天和晚上差异如此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出必有因,除了外在原因外,如尿了、饿了、冷了、热了之外,如果长期这样就需要找内在原因。
这种情况,中医叫夜啼,常见有四种原因:
一、脾胃虚寒
到了晚上就爱哭闹,特别是下半夜哭更凶,哭声低弱,喜屈腰或俯卧,口中气冷,手脚比较凉,吃奶比较没有力气,尿比较清,嘴唇颜色比较淡、面目青白、舌质淡舌苔薄白。
《诸病源候论·夜啼候》:“小儿夜啼者,脏冷故也。夜阴气盛,与冷相搏则冷动,冷动则脏气相并,或烦或痛,故令小儿夜啼也。”
这种情况原因有二:
一、母亲体寒,或孕期、哺乳期喜食生冷的东西,宝宝从母亲那里带来了“寒气”。
二、宝宝自身受了寒凉、吃了冷的东西,或寒气侵袭腹部。每到夜里阴寒更盛的时候,就会腹痛一会儿哭一会儿停,一晚上不安生,这种小孩一般也会大便偏稀,次数偏多。
处理办法
一、热敷法
这种情况,如果是小宝宝,我们可以给孩子热敷肚子,来温阳脾胃。用艾叶、生姜粉适量,炒热,纱布包裹后煨小腹部,从上到下反复多次,注意温度,另外热敷后,最好给宝宝带上肚兜,避免着凉。
二、美食法
对于一岁以上的宝宝,我们可以给孩子吃砂仁陈皮粥。
原料:砂仁3g,陈皮1g,黑米50g,红糖适量。
制法:将陈皮和黑米同煮为粥,砂仁用隔渣袋,待粥将成时后下,加入红糖调味,此粥味甜微辛。
功效:砂仁辛温,归脾胃经,功能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陈皮辛苦温,归脾、肺经,功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黑米性平味甘,归脾胃经,功能开胃益中,健脾活血;红糖功能补脾缓急,温中和胃;诸物合用,能温脾散寒,健脾和胃。
二、心火旺
哭声洪亮,烦躁身热,不喜欢见光,上半夜啼哭较甚,脸蛋红嘴唇红,口中气热,小便黄大便干,舌尖红,舌苔薄黄。
处理办法
祛火茶
原料:灯心草2g,淡竹叶5g。
制法:开水冲泡。
用法:代茶,一日饮数次。
功效:灯心草甘淡微寒,归心、肺、小肠经,功能清心火,利小便;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功能清热除烦,解热利尿。两药同用,共奏清心火,除烦热之功。
禁忌症:平素脾胃虚寒的宝宝不能用,茶饮需遵医嘱服用。
三、受惊
宝宝在睡中突然惊醒哭闹,神情很不安,哭声尖锐,面色乍青乍白。孩子在一周岁以内,特别是百天之内是非常容易受惊,一般百天内尽量不要让孩子见陌生人,七岁内不要给孩子看恐怖片。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摸脉来做进一步判断,注意要在小孩睡着以后摸。
▲此处图文摘选自快乐牛妈《牛妈古法育儿启蒙》
第一步,先把我们的大拇指放在孩子小天心穴的位置,轻轻摸上去,如果感觉到有明显的跳动,那就是轻度的急惊。如果拇指用点力按下去才能感觉到跳动就是轻度的慢惊。
第二步,我们再把大拇指放在孩子手心内劳宫穴的位置,轻轻摸上去,如果感觉到有明显的跳动,那就是中度的急惊;如果拇指用点力按下去才能感觉到跳动就是中度的慢惊。
第三步,我们再把大拇指放在孩子中指指根的位置(胆穴),轻轻摸上去,如果感觉到有明显的跳动,那就是重度的急惊。拇指用点力按下去才能感觉到跳动,就是重度的慢惊。
处理办法
方法一:
双手搓热,在距小孩额头5-10厘米处顺时针转一圈,然后再热双手,如此七次,可以通过大人的能量来安定孩子的磁场,补给能量的缺失。
方法二:
按揉小天心、神门穴、五指节穴,每个穴位~次
四、积食
胃不和则卧不安,孩子不会一个晚上一直哭闹,但是翻身频繁,仔细观察会发现有积食的症状,比如舌苔厚、晨起有口气、大便臭、胃口不好、手心手背温差大。
处理办法
晚上睡前给宝宝顺时针揉腹帮助消化,揉板门穴3~5分钟消食,关键是饮食要保持7分饱,甚至可以饿一顿,如果是母乳宝宝,妈妈饮食要清淡,吃太补太油腻,会造成母乳难消化,宝宝也容易积食。
本文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如何通过正养来增强体质?
如何通过正治来增强体质?
如何通过运动来增强体质?
积食如何演变成各种疾病?
咳嗽就一定要止咳,便秘就一定要通便吗?
孩子脾虚,口水流不停,怎么办?
宝宝发烧了该如何对症解决!
各种类型小儿咳嗽,食疗总集合!很全!
1分钟快速分辨风寒or风热感冒,超简单!
孩子大部分问题和喂养不对有关
中医们的倡议
梳头可通达全身阳气,一起来坚持做吧!
胃强脾弱的娃,即使吃得多也不长肉
亲子推拿:工字搓背+拍背+摩腹,增强体质必备技能
孩子反复长口疮(口腔溃疡),真的是上火了吗?
过敏体质孩子,就这样被父母“养”出来!
发烧,真的会烧成肺炎或脑膜炎?
孩子脾胃不好,根源可能是生活细节!
宝宝的出厂说明书,爱他请读懂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pressedflower.net/lrstky/5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