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舌头口疮 >> 口疮如何检查 >> 正文 >> 正文

这四种小儿腹泻可试试专家教你的中医方法

来源:舌头口疮 时间:2017-10-18

强身先养生

治病于未病

国医大师倾力助阵

权威科学的养生平台

本期嘉宾——

俞景茂

——医院教授,主任中医师,国家级名中医,世中联儿科分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

腹泻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我国列入重点防治的小儿疾病中的四病之一,腹泻在中医药中称为泄泻。凡是大便次数明显增多(一日超过3次),质稀如水,但又不伴有脓血者,称之谓腹泻。一般说来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或腹泻导致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脱水,使用抗生素及液体疗法,是西医药的优势,但对于伤食腹泻、秋季腹泻、乳糖不耐受腹泻、抗生素诱发肠炎腹泻等,中医药治疗有相当优势。

一、伤食腹泻

中医学中对伤食引起的腹泻,是指因食量过多、食物不易消化或腹部受凉等非感染因素引起的腹泻。主要采用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的治疗方法,提高脾胃的运化功能,使食物消化吸收,将营养输送到全身。如伤食泻中巧妙地区别运用神曲、谷芽、麦芽、山楂、莱菔子、鸡内金、砂仁、丁香、官桂等消导药则疗效会进一步提升。如婴幼儿伤乳用砂仁、焦山楂、草果仁;伤食则用神曲、麦芽、莱菔子;常食大米的小儿则用神曲、谷芽;因伤牛肉引起者则用草果仁、焦山楂;因多食生冷瓜果者则用焦山楂、鸡内金、丁香、官桂。食消积除,脾运得健,不治泻而泻自愈。

临证中会遇到一种特殊类型的婴幼儿腹泻,以大便色清(又称“绿便”)、粘稠不化,伴有泡沫,日三四次到十余次,常伴有胆怯易惊、睡卧不安等症,称之谓“惊泻”,多见于2岁以内维生素D缺乏症或维生素B1缺乏症的患儿。可用益脾镇惊散(参、术、苓、钩藤、朱砂)合痛泻要方(白术、防风、白芍、陈皮)加减(去朱砂)治之颇有效验。

二、秋季腹泻

多发生于秋末冬初,6~24月婴幼儿易感染,先有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病初1-2天常发生呕吐,大便黄色稀水样或蛋花汤样,有少许粘液,量多,无腥臭味。大便镜检仅有少量白细胞,可分离出轮状病毒,或直接用电镜检测到该病毒,有一定的流行性。由于本病是自限性疾病,病程约3~8天(少数较长),故中医药的疗效在于及早识别,及早干预方能凸显其优势。此外,在改善症状、缩短病程、避免后遗症方面,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乳糖不耐受腹泻

由于患儿乳糖酶缺乏以致母乳或牛奶中的乳糖不能完全分解,乳糖在肠腔被正常肠道菌群分解成短链有机酸(如醋酸、丙酸、丁酸等)和气体(如CO2、H2、甲烷等),这些物质共同刺激肠壁,促进肠蠕动引起肠鸣、腹泻,直肠气体和渗透性腹泻。多见于2岁以内小儿。

乳糖酶的缺乏通常可分为二类。一为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指自出生时机体乳糖酶活性即低下或缺乏,是人体常染色体隐性基因遗传变异所致。二为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多继发于肠道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腹泻,肠粘膜受损,导致产生和分泌乳糖酶的绒毛外膜损伤最重,该酶的产生减少引起腹泻。

中医学对本病虽无专题论述,但按其临床表现可隶属于小儿泄泻一证中。可将本病分为脾胃湿热与脾胃虚弱二个证候类型进行辨治。结合现代对继发性乳糖酶缺乏症的病因的认识,重在修复受损的绒毛外膜,廓清病毒,促进乳糖酶分泌,使本病得愈。

四、抗生素诱发的肠炎腹泻

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耐药菌生长,引起肠炎腹泻。如伪膜性小肠结肠炎。黄绿色水样便,有伪膜,少数大便带血,可伴有腹痛、腹胀,严重者可休克。这种腹泻病情往往错综复杂,病程较长,寒热虚实均可见到,治疗较为困难,除停用各类抗生素外,可用乌梅丸。

此外,真菌性肠炎大多也因长期使用多类广谱抗生素所致,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常伴有其他感染,病程迁延,常伴有鹅口疮,大便黄稀泡沫,豆腐渣样,粪便镜检有真菌孢子和菌丝。

《养生大国医》每周一到五常规,周六精编版。

公共首播:晚上17:45——18:15.

教育重播:当天晚上10:30——11:00

周六精编版:20:30——21:00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电话
北京白癜风的价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pressedflower.net/kcrhjc/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