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口腔溃疡5年
诊断现场
患者曾某,男,36岁,现役军人,于年4月9日初诊。
患者自年起,开始口腔小面积溃疡,以口角多发,约绿豆大小,采取含服西瓜霜含片、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等方法,3~5天可痊愈。年下半年起,溃疡面积增大,大约黄豆粒大小,周期长,反复1月难愈,药物效果减弱,先后采用猕猴桃、绿豆汤、牛黄解毒片、安利复合维生素片、西瓜霜喷剂、中药、康复新液、牛初乳胶囊等多种食疗及药物方法,效果不佳。近3月口腔溃疡反复发作,面积较前增大,大小约2cm×1cm,黏膜破溃、疼痛,年3月9日就诊于上海九院,诊断为“重型口疮”。予甲泼尼龙8mgqd口服,服用10天后效果欠佳,故停用。后改中药口服,连服10剂后诉病情稍有好转。现来我处就诊。
刻下:神清,精神一般,右嘴角口腔黏膜破溃,大小约2cm×1cm,疼痛难忍。口不干,偶有口苦,喜热饮。无发热恶寒、头晕头痛、心慌胸闷,容易心烦急躁,纳眠可,小便正常,大便不成形,一日一次。舌质淡嫩水滑,舌苔中心白腻,脉缓。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
问
现代社会口疮之病频频可见,老师您是如何辨证思考此类疾病的?
李赛美教授
如病案中患者一般,口疮经久不愈,治疗反反复复者确实多见。西医学认为口腔溃疡的发生与局部创伤、精神紧张、食物、药物、营养不良、激素水平改变等有关。本例患者经过饮食、药物甚至激素治疗后效果仍不佳,遂转中医治疗。在诊治中我们就应当细心辨证,方可有的放矢。口疮一般多责之火热之邪,《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鼻窒口疮。”此为热也。《素问·气交变大论》又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民病肩背瞀重……复则寒雨暴至,乃零冰雹霜雪杀物,阴厥且格……民病口疮,甚则心痛。”此为寒也。因此治疗口疮寒热虚实要辨清楚,不能一见口疮之病就投以寒凉清热之品。此患者无其他明显不适症状,察其舌脉,舌淡嫩水滑,苔中心白腻,脉缓,另有大便不成形,此为寒湿中阻,痰饮为患。观其之前诊疗方案,比如服用绿豆汤水、牛黄解毒片、西瓜霜喷剂,多为清热解毒泻火之品,病初还可服用短期就见效,之后则愈加难以奏效,恐其不仅为火热之邪,从常规口疮宜清热泻火之法治之,其效甚微。问诊患者口干与否,答曰“不觉口干”,乃知非邪热炽盛,问其若饮水喜凉喜温,答曰“温”。此处也印证了舌脉的合理性,患者不似一般口腔溃疡之热邪壅盛,而是寒湿阻滞,痰浊中阻。故治以温化水饮,散寒通滞。方药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阳和汤加减治疗。
具体方药:
柴胡10g,桂枝10g,干姜10g,黄芩10g,天花粉15g,生牡蛎20g(先煎),炙甘草6g,炙麻黄10g,鹿角胶10g,熟地黄20g,白芥子10g,肉桂10g,雄黄0.5g冲(不见火)。
7剂,每剂中药复煎1次,共前3剂纳雄黄,其后服用则不加雄黄。
长按图片保存
年6月9日复诊:
患者口腔溃疡较前明显好转,溃疡面积已缩小大半,纳眠可,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缓。上方去阳和汤,加生地黄、熟地黄各20g,天冬、麦冬各30g,藿香根15g,建曲10g,改麻黄6g。煎服法如前,前3剂加雄黄0.5g,冲(不见火)。
治疗后
治疗前
问
老师既以温化水饮,散寒通滞为法,何不单用阳和汤,而合以柴胡桂枝干姜汤?
李赛美教授
阳和汤是《外科证治全生集》里面治疗阴疽的名方。具有温阳补血,化痰通络的功效,对局部或全身有一系列虚寒诸证,如肌肉、筋骨、血脉,皆有良效。本例口疮迁延日久,反复不愈,已达5年,舌质淡嫩水滑,苔中心白腻,辨证为虚寒之证,所以此处使用很是恰当。为何合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我是这样考虑的:
《伤寒论》条曰:“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这个方一共是七味药,用意却有寒温并用,柴胡、黄芩两味凉药清解少阳胆热;干姜、桂枝两味温药通阳散寒,温化水饮;牡蛎、天花粉同用又可以逐饮散结。本例患者表现为口疮迁延难愈,反复发作,观其病机,以寒湿为主,但也有热。局部溃疡的红肿热痛为热,舌脉体现的为水饮寒湿,若仅以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治之,恐怕也难以取得良效。故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体现寒热并用之法。其实柴胡桂枝干姜汤本身有水饮内停、阴虚、气郁三个方面的病机,患者如果既有少阳证,又有太阴的不足,可以先补后和,方中用了干姜、炙甘草相当于半个理中汤。刘渡舟教授提出了胆热脾寒的概念是从脏腑的角度把握的,刘老善于运用这个方治疗肝病,一般而言患者多用柴胡剂,另外这类患者消化不好,大便烂,怕冷,舌质淡嫩,所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很好用。我在临床上也用得很多,除了肝病以外,治疗很多疑难杂病,只要辨证准确即可。
问
患者第二次复诊,老师何以变更处方?
李赛美教授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我们在实战中更要注重整体观和恒动观。根据病情的变化来调整用药。本例患者经一诊治疗后,寒湿之邪已祛除大半,再用恐伤其阴液。故停用阳和汤,加用麦冬、天冬滋养肺胃之品,而未去麻黄,是因为寒湿未尽,我喜欢用麻黄助汗出表解,同时有鼓舞阳气之意。在二诊处方中我还用了建曲一药,这个药我很喜欢。它产于福建泉州,是由枳壳、枳实、香附、白芍、莪术、首乌、白扁豆、延胡索、槟榔、良姜、青皮、川椒、大黄等四十多味药研为细末,加入碾碎的赤小豆、小麦、麦皮、面粉,再用青蒿、赤柱草、苍耳草煎汤,与上药和匀充分发酵,其性温,味苦,具有健脾消食、理气化湿、解表的功效。所以在此处应用恰到好处,可帮助患者运化中焦水湿,健运脾胃。
问
雄黄在如今处方中很少见到,老师为何用之?
李赛美教授
雄黄在《本草纲目》谓其为“治疮杀毒要药”,《本草经疏》曰:“雄黄……应是辛苦温之药,其主寒热,鼠瘘,恶疮,死肌,疥虫,慝疮诸证,皆湿热留滞肌肉所致,久则浸淫而生虫,此药苦辛,能燥湿杀虫,故为疮家要药。”我少用雄黄,但是每每取奇效。西医学研究雄黄有抑制多种皮肤真菌的作用。其实,我在这里使用雄黄,一是因为它有解毒疗疮之功,大家知道我国江浙地区五月五端午节都要喝雄黄酒,它就是用研磨的雄黄粉末泡制的白酒或黄酒,其实就是因为它有解毒杀虫疗疮的效果;二是它能温补阳气,激发人体自身的阳气,驱散寒湿。但是要注意的是,它性热有毒,不能大面积涂擦及长时间持续使用。所以我只是让患者在头三剂的时候加雄黄。另外,此药切忌火煅,因为烧煅后即分解氧化为有剧毒的三氧化二砷,因此我在处方中强调不见火。
问
大多口疮具有复发性,应该如何减少其复发频率?
李赛美教授
口疮看起来是个小病,但是患者一旦发病,溃疡处疼痛难忍,影响说话、进食,会给患者身心带来痛苦。广东也常见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症,广东地处湿热的岭南地区,夏季湿热更甚。大多数人喜喝冷饮解热。加上一旦出现口腔溃疡这一类民间认为“上火”的病症,人们喜欢喝凉茶清热降火,初服还可见成效,日久服之,则损伤脾胃,土气太薄,土不伏火,虚火上浮,便容易出现复发性口腔溃疡。在我看来,口疮虽是局部性的病灶,但它也是全身情况的一个反映。《内经》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易发口腔溃疡的人多为素体阴虚,或是阳盛火热之人,也就是虚火和实火为犯,而实火易清,虚火难疗。所以在临床上有如此病情的人应从调理体质做起,急则治标,急性期针对溃疡给药;慢性未发期可以丸散缓图,缓则治本。另外就是口疮的诱发因素,这类患者多嗜食辛辣肥甘,易生痰化湿蕴热,郁热外发则生溃疡,痰湿内蕴则病邪缠绵难愈。因此,对于复发性口腔溃疡,首先是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当锻炼身体,固护人体本身的正气。其次就是注意治疗方案的选择,切勿乱用方药及滥用激素,尤其是应注意不过度服食寒凉之品。比如一味地喝凉茶败火。苦寒之物容易伤阴,更容易伤脾,脾胃不好,溃疡之类的病症则如影随形。
责编
李奕诗、袁颢瑜
审核
李赛美、曾纪斌
(医案出处《李赛美六经辨证医案(师承带教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有错误请联系
感谢您的支持与转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pressedflower.net/kcrhjc/5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