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舌头口疮 >> 口疮如何检查 >> 正文 >> 正文

陈沁蓥跟师日记六万文蓉教授温补法治复

来源:舌头口疮 时间:2021-1-6
郑州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324723.html

年10月1日星期日晴

复发性口疮以口、唇、舌出现溃烂或疮疡为主要表现,局部表现“红、肿、凹、痛”,看似小病,但具有周期性、复发性、自限性的特点,由此引起的疼痛、食欲不振、烦躁等一系列的不适症状影响患者身心健康。

9月7日门诊,来了一位中年女患者,自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1年余,近1周溃疡复发。曾服清热泻火类中药,外用冰硼散等治疗,疗效均欠佳。平素精神差,易神疲乏力,纳欠佳,常不思饮食,口中粘腻,寐安,大便1日3次,质软不成形。现口腔颊部2处溃疡,1处如黄豆大小,1处如米粒大小,周边红肿,溃疡基底为灰白色,但疼痛不剧。诊其舌红苔、薄白,边齿痕,脉细沉。

我想,口疮不是“火热上炎”所致吗?为何患者服中药清热泻火剂不效呢?看看老师如何处方?

只见老师处方: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30g,炙甘草6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g,木蝴蝶10g。7剂,每日1剂,1日2次,早晚分服。

这不是补中益气汤化裁吗?我十分不解,为何老师反而用温补之法治“上火”之症呢?

老师告诉我们,临床可能多数人认为,“上火”是口疮发病的主要原因,为什么?可能与“诸痛痒疮,皆属于热”的思想深入人心有关,故而落入“清热泻火法”之惯性思维的误区。临床观察,苦寒药清热泻火治口疮虽一时有效,但仍然反复发作。

记得我的老师何绍奇教授从《黄帝内经》“陷下则灸之”得到启发,以温补法治复发性口疮,屡获良效。综合此患者脉证,符合这一思路。

1周后,患者复诊时,高兴地告诉我们,口腔溃疡基本已愈合,以前从没有好得这么快过。老师综合脉证,在原方的基础上,去木蝴蝶,加玄参10g。7贴,2日1贴,1日1次。善后调理,以防止口腔溃疡发作。

温补法治复发性口疮思路真让我大开眼界,思考良久,收获颇多。

其一、以辨证为本。龚廷贤《寿世保元?口舌》曰:“口疮者,脾气凝滞,加之风热而然也……如服凉药不已者,乃上焦虚热,中焦虚寒,下焦虚火,各经传变所致,当分别而治之。”指出风热、上焦虚热、中焦虚寒、下焦虚火皆是本病病机,认为口疮当据三焦实际治疗。这就强调在诊疗的过程中,总应以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为基本原则,而非一概采用清热之法,正是体现了张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其二、口疮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金匮翼》曰:“胃虚食少,肾水之气逆而承之则为寒中,脾胃虚衰之火被迫上炎,作为口疮。”《冯氏锦囊秘录》云:“更有中气不足,脾胃虚衰,不能敛纳下焦阴火,被逼上炎,以致虚阳口疮。”指出口疮直接原因是相火上冲灼伤口舌,根本原因则是脾胃虚弱无法制约相火,虚火上炎而引发。

根据经络循行理论,口腔与多个脏腑相关,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脾主口……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经“夹咽,连舌本,散舌下”;胃经“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心主舌,……在窍为舌,舌为心之苗”;肾经“连咽系舌本”;大肠经“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可见口疮的发生虽与心、肝、肾等脏有关外,尤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胃位居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脾胃,故治疗口疮应以调脾胃为主。

其三、方证契合,疗效显著。本案患者口疮反复发作,有纳差及便溏症状等脾虚之证,服清热泻火苦寒之药易伤中土,致脾气受损,中阳不振,脾脏运化失司,邪毒蕴结;“久病不已,穷必及肾”,以致命门火衰,蒸腾无力;阴伤日久,阴损及阳,无根之火上浮而致病。《寿世保元》云:“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故脾气亏虚、相火不安而致复发性口腔溃疡,治其“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补中益气汤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故乃首选之剂,其又名医王汤,其可使中焦重振,脾胃健运,中气充足,元气内充,气陷得升,口疮得愈,且不易复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ressedflower.net/kcrhjc/54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