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马上日记》
六月二十六日晴。
……
午后,织芳从河南来,谈了几句,匆匆忙忙地就走了,放下两个包,说这是“方糖”〔16“方糖” 即霜糖,河南开封附近各县名产。这些地区的口音读“霜”为“方”。〕,送你吃的,怕不见得好。织芳这一回有点发胖,又这么忙,又穿着方马褂,我恐怕他将要做官了。
打开包来看时,何尝是“方”的,却是圆圆的小薄片,黄棕色。吃起来又凉又细腻,确是好东西。但我不明白织芳为什么叫它“方糖”?但这也就可以作为他将要做官的一证。
景宋说这是河南一处什么地方的名产,是用柿霜做成的;性凉,如果嘴角上生些小疮之类,用这一搽,便会好。怪不得有这么细腻,原来是凭了造化的妙手,用柿皮来滤过的。
可惜到他说明的时候,我已经吃了一大半了。连忙将所余的收起,豫备将来嘴角上生疮的时候,好用这来搽。
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
不料一吃,就又吃了一大半了。
说起来,在不产柿霜糖的地方而又耳熟这种“零嘴”的人,好像大多倒都要归功于鲁迅先生这段文字。这仿佛成就了一段传奇,一种能治口疮的“特效糖”!
“柿霜”这个名字,倒是蛮一目了然的。就是柿饼上那一层白霜。记得曾经有一段时间微博还是朋友圈还疯传过一条“骇人听闻”的消息,说那是农药残留,吃了要得癌症,也不知这般富有创意的猜想却从何而来。倒是小的时候,曾猜测那是制果脯的商贩故意撒上的糖霜,因为我尝试舔了一舔,是甜的。
在北京,柿子一直都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旧城区几条大街道旁的绿化树就是柿树,胡同里邻家的院子里也种了柿树,还有公园里,大院儿里,各大高校……亦是成片成片的种着,说随处可见是一点也不夸张的。每到秋冬,柿叶掉光了,便只剩红亮通明,远看犹如小灯笼一般耀眼到似乎可以发光的柿子挂在枝头,一串串的,沉甸甸的,压弯了树梢。那会也少见人来摘,就由它那么挂着,熟透了挂不住了,就落在地上砸个稀烂。北京语言大学就有那么片柿树的造景,曲径通幽本是夏季乘凉的好地方,却每到秋季,打扫稍有不到小径就被砸落的烂柿子覆盖,黏腻腻根本无处下脚,被本校学生们取个西游记的典,戏称“稀柿衕(tong)”,可惜总也没有等到猪长老来开道。我总是嫌北京的柿子涩,从小就不爱吃。熟透的虽然确是够甜,却仍然不能尽免了那涩味,冻过的要再好些,可偶尔还是会吃到那么几丝涩口。相应的,晾干的柿饼也不会喜欢,原因仍是嫌它涩。但是后来在陕西吃到的一种“脆柿”却着实让人惊艳。样子比常见的柿子小些,也没有那么扁,能入口的时候就是硬的,柿如其名,甜脆水嫩,不软不涩,嚼起来带一点点苹果的口感,新鲜而有质感,很让人回味。不过这种柿子最负盛名的产区倒不在陕西,广西桂林的恭城水柿才是最有传承的。而陕西临潼的火晶柿子也好吃,得名因其个小儿色红,晶莹光亮。不同的是,火晶柿子饼指的往往是当地一种名小吃,用火晶柿子和面粉混合,由回民制作,油煎着吃的。同是在陕西,富平尖柿的柿饼最好。不觉涩,味甜如蜜糖,咬开外皮细滑浓郁的果肉好像浆液般流出,依稀还能吃出些玫瑰香。但是市面上买到的这种柿饼,上面附着的柿霜倒像是不太多的,虽也白花花一层,但总是不厚,薄薄的,真如染了晨霜。柿霜饼有“唯荥阳独有”之说,据说荥阳水土得天独厚,所产柿子做成柿饼,肉肥、霜厚、味甜、质佳天下。可惜我还无缘一尝,倒是网上搜了一搜,被形容“霜厚”的柿饼品种也不在少数,至于到底哪个味道最佳,还得留待精研此类的饕餮客们来解惑。而于我来说,期待最大的还是那句“如果嘴角上生些小疮之类,用这一搽,便会好”。谁能没被口疮困扰过?那种看起来无关性命的“小毛病”能造成多大困扰,简直不用我再累述。自从听闻此说,便总要想法子弄到一些。柿霜糖薄薄一片,放入口中的感觉虽不至于如棉花糖般似梦似幻若有还无,多少还是有那么几分存在感,可是也不长久,仍是须臾就消融了,像添了口霜雪一样。甜是甜的,细腻也是细腻的,凉……好似也有那么一点点,不过对于我们这些吃惯了世界各地各种风味糖果的舌头来说,它终究是算不得出色的。然而即便如此,我也犯了和大先生一般的毛病——等不到口角生疮拿它来治病,便吃干净了。倒是有听朋友讲,家里的小孩子患口疮,擦了这个确实好得快不少。主要它不苦,小孩子用也不觉痛苦,若有需要,试试总是无妨。PS:柿子要饭后吃,否则易形成胃结石。
治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干咳、咽痛:柿饼3枚(去蒂),清水和冰糖适量,蒸至柿饼绵软后食用。
治小儿百日咳:柿饼1枚,去皮生姜4克,先将柿饼横切成两半,生姜切碎夹在柿饼内,以文火焙熟,去姜吃柿饼。
有趣、好玩、实用的中医药知识
北京哪里白癜风医院好白癜风哪家医院看最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pressedflower.net/kcrhjc/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