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又名雪口疮,是一种叫白色念珠菌的真菌感染,在粘膜表面形成如雪花状的白色斑膜,好发于婴幼儿及营养不良的孩子。
形成鹅口疮的原因
1、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
2、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母亲的奶头不清洁;
3、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等。
4、长期服用抗菌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真菌乘虚而入并大量繁殖,引起鹅口疮。
口腔表现
1、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似奶块状,无痛,强行擦去其下方有不出血的红色创面;
2、好发于唇、颊、舌、软腭的粘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
3、在感染轻微时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有进食时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拒绝进食等情况出现,有时会伴有轻度发热。
4、受损的粘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更为严重者病变可蔓延至食道、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婴儿鹅口疮并发病症:
鹅口疮会导致疼痛。长了鹅口疮,宝宝的口腔会有疼痛的感觉,宝宝会因此而拒绝吃奶,造成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
如果鹅口疮扩散到口腔的后部,有可能殃及食道。食道是食物由口腔输送到胃里的管道。食管一旦受到感染,宝宝吞咽东西就会感到不舒服,甚至会因为怕疼,连水都拒绝喝,这样宝宝就有可能出现脱水。
如果不及时治疗,酵母菌还可能波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当然,弥漫性酵母菌感染是十分罕见的。如果真遇到这种情况,需要采用更有效的抗真菌治疗。
坦欣桐治疗婴儿鹅口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12/-04类底市妇幼保健院门诊收治鹅口疮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0~28d14例,一1岁6个月16例;合并上呼吸道感染3例,肺炎5例,腹泻2例,营养不良3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0-28d16例1岁7个月14例;合并上呼吸道感染4例,肺炎4例,腹泄3例,营养不良4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鹅口疮的诊断标准。
1.3纳人标准(1)符合鹅口疮的诊断标准;(2)年领0~2岁;(3)患儿家属知情同意;(4)就诊前未使用药物治疗者。
1.4排除标准(1)疱疹性口腔炎、疱疹性咽峡炎者;(2)重度营养不良者;(4)重症肺炎者;(5)腹泻并中度脱水者;(6)麻疹。
1.5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于确诊第1天即开始用药,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用2%碳酸氢钠清洁口腔,每日2次,口服维生素B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转移因子口服液(江西赣南海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岁每次5mL,1岁每次10mL,均每日2次;口服双歧杆菌肠溶胶囊,将胶囊里面的粉末倒出用温水送服,每次1粒,≤1岁每日1次,1岁每日2次。两组均以7d为1个疗程。
1.6观察指标两组治疗效果及副反应。
1.7疗效判定标准(自拟)(1)显效:4d后,口腔内白色膜状物完全消失,口腔分泌物镜检未见真菌菌丝和孢子;(2)有效:4~7d后,口腔内白色膜状物大部分消失,口腔分泌物镜检仍见真菌菌丝和孢子;(3)无效:7d后,病情无明显改变。
1.8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20(66.7)
9(30.0)
1(3.3)
96.7
对照组
15(50.0)
5(16.7)
10(33.3)
66.7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pressedflower.net/kcrhjc/2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