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沟,位于灵石城东约25公里,地处马和乡腰庄村(因村庄位于半山腰,故名)东南,呈东西偏南走向,长约15公里,左与红崖沟为邻,右与石膏山相伴,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生物矿藏等固有的特征与地方特色与红崖沟、石膏山一脉相承,而不同的是它的名称,相传是由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敕命,由此也引出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
晋文公(前—前),姓姬,名重耳,春秋晋国第22任君主,公元前年至年在位。自幼博学多才,聪明好学,善于结交有才有德之人。《史记》:“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公元前年“骊姬之乱”,重耳为躲避杀害被迫出逃在外,饱尝风霜,历尽磨难,在一次极度饥饿病危的情况下,随行贤士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熬汤为其疗病充饥,才使他起死回生渡过危难时刻。公元前年,重耳结束19年的流亡生涯,在秦穆公的支持下返归晋国,途经黄河时一些随从要官要爵,争名夺利,要挟重耳。为使重耳尽快摆脱论功行赏的困境,全力投入恢复国家正常秩序的工作中,同时为避免“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剧发生,介子推深明大义,带头放弃高官厚禄,回到故里晋国绵上(今山西省灵石县旌介村),为母尽孝,以享天伦,过起隐居生活。 重耳归国即位为君,是为晋文公。他一方面施惠百姓,缓解人民疾苦;一方面赏赐从亡者及朝廷重臣,稳定政治局面。论功行赏中,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至隐居故里的介子推。介子推得知后亦不言禄,“禄亦不及”,时有同情介子推遭遇者,写下“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的文字,悬挂于宫门为介子推打抱不平。晋文公看到后,忆往追昔,念起君臣旧情,深感内疚,于是亲自带领朝廷群臣赴绵上寻找拜访。打听到介子推隐居于村南山麓林中,遂停车山前命魏犨领人寻找。魏犨在从亡之日就非常嫉恨介子推,深怕介子推复出对其不利,故而敷衍一番谎称介子推不愿出山,意欲了事。晋文公“求贤心切”,找不到介子推不肯罢休,时有奸人献计曰:“吾闻子推甚孝,若举火焚林,必当负其母而出矣。”魏犨也进谗言曰:“从亡之日,众人皆有功劳,岂独子推哉?今子推隐身以要君,逗遛车驾,虚费时日。待其避火而出,臣当羞之。”晋文公采纳奸计,决定放火焚林,考虑到阳春三月西南季风强劲,遂将点火处选择在林之西南一带。恐大火一旦燃起伤及无故,于是令随从卫队迂回绕道东南,远离火区立行营大帐于今后悔沟,所属将士闲杂人等全部驻扎于今军寨村(山西人民出版社年版《灵石县乡村志》:“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护驾晋文公的军队驻扎……故得名‘军寨’”),乃使军士在今尽林头一带周围放火。顷刻间,十里林海,树大参天,苍松翠柏,一片火海,加之春风浩荡,风助火势,火借风威,延烧数里,三日方息,介子推与母相抱,被烧死于林中“忌板(巨大石板)”之上。 面对烧焦的介子推母子遗骸,晋文公触景生情,深为震惊,心神恍忽,陷入沉思。回想自己43岁出外流亡一事无成,周流列国19年62岁才归国即位,刚登大宝就烧死患难贤臣,惟恐让天下贤士因此寒心,一旦人心不古,群贤四散,帝业一朝解体,国家分崩离析,不仅断送自己“皇帝”美梦,亦又将人民推入水深火热,其时罪莫大焉,悔之晚矣。晋文公越想越恐慌,越想越后悔。然而,事已至此,如何尽快处理好介子推的后事成为当务之急,经过慎重思考,终于从一把大火造成的阴影中走出,从后悔沟的“忏悔”和迷茫中走出。他恍然省悟,心扉顿开,除作出自我检讨(以记吾过)对介子推进行隆重旌表(且旌善人)外,果断下令将其母子遗骸就地安葬,建祠立庙世代祭祀;改绵山为介山,改绵上为介里(意即介子推故里),环绵上之田而封之以为介子推田;将介子推村庄所在区域更名为“晋介里”(今静升镇、马和乡范围)、附近山峰更名为“晋岩山(今岩山,灵石方言曰“娘山”)”、林麓举火处更名为“晋林头(今马和尽林头)”;将介子推居住的村庄更名为“旌介里(意即旌表介子推在其故里)”,相邻的两个村庄更名为“记过村(今集广村)”“旌善村”(今静升村);将自己下达放火命令临时设帐居住的山谷敕名“后悔沟”,意在表达自己的悔意,同时昭告国人他将从“后悔”中走出,永远告别迷茫,告别恍忽,告别后悔,一定能将晋国带向繁荣昌盛,将人民带向幸福美满。果不其然,晋文公回朝后,任贤唯亲,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臣、近君子、远小人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之乱,受到周王赏赐。公元前年,于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二霸,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同时也造就了灵石“后悔沟”地名延续至今两千余年的历史。 后悔沟,不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然景观也别具一格,沟北奇峰突兀,苍岩叠嶂,千峰万壑浑然一体;沟南从前到后10条小沟并列,均匀地分部于数十里的山谷之中,藏泉于谷,藏路于林,藏洞于岭,有独立,有衔接,有过渡。整条后悔沟,从谷底到山巅,从前山到后岭,通体一色,万木葱笼,满目滴翠,是一块永不消褪的绿色天地。野山、野岭上,野谷、野涧中,野草、野花自然生长,野树、野藤不知年轮,维持了它特有的原始珍贵性。野山羊成群结队活动在悬崖上,野猪、岩羊、狐狸出没无常,野兔、山鸡、猫头鹰遍布谷间,诸多不知名的飞禽走兽,或藏身于岩崖下,或栖息在树洞中,自由自在,各得其乐,不知繁衍了多少代,简直就是一个动物的王国。 后悔沟,人文景观资源也非常丰富,是灵沁古道(灵石至沁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龙王滩有龙王庙、金山村有菩萨庙和金山神庙。龙王滩,因水源丰富水量大并建有龙王庙而名,千百年来水流浇灌着军寨、南头、曲陌、下寨等八村的万亩良田,公元年为解决灵石县城用水,建截流坝一座,安装输水管道30公里,日均供水量达立方;龙王庙,不知创建于何时,明末万历年间重修,砖石结构拱形窑洞一孔,塑像位于正中。龙王主水,职掌人间呼风唤雨,是古代劳动人民为求风调雨顺所崇拜的道教神明之一;金山村,因传说山中藏有大量金银而名,后不幸被所谓“南蛮”识破盗走,村中居民原以郑、李二姓居多,今已荒废变为无人村,旧居倒塌拆毁踪迹已无;菩萨庙,坐落在村前,原仅有正殿一间,明末扩建重修,新建正殿三楹,塑像为观音菩萨与十八罗汉,两侧厢房是僧人住所,门楼高大,庭院宽敞,可惜今已不存;金山神庙,坐落在村后,始创无考,重修于明,所祀神明不知是山神还是金山神。山神,是古人崇拜的众多神明之一,掌管一切有害于人的各种兽类,使它们不去侵害生民,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庙联“远追虎狼三千里;近保人民百万家”即是真实写照。金山神,不知属何方之神,有说是汉朝大将霍去病的弟弟霍光被人们称为金山神或金山神主,是解除凶恶护国保邦之神,未有考据,尚待考证。 通过金山村进入窟窿沟,爬上石缝穿过石洞有流水瀑布,越过吃人圪洞(历史上这里有老虎窝,曾有老虎在此吃人)再通过一线天峡谷(俗称鬼门关),行不数里便到达二沟的莲花台。莲花台是相对宽阔的一块小小盆地,因四周有八座小山峰形似莲花瓣而名,这里有古老的二爷庙(即关王庙),有肥沃的小块田,有奔腾的山涧水。二爷庙,据传创建于宋,重修于明,庙中古碑以佚,碑座尚存。庙宇坐北朝南,有正殿三楹,一明两暗,居中塑关王爷宝像,两侧供过往行人暂住休息,左偏房两间为庙祝寝室,庭院幽雅宽敞,四周围墙高耸,大门结实厚重,虽只有少量砖瓦多为石木结构,但在这荒沟野涧、深山老林,如此建筑仍不失为至宝。千百年来,在这里生活的守庙人,年年祭祀不断,岁岁迎来送往,保护着这座深山古刹,保护着过往旅客行人的安全,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这里仍是灵石与沁源两地来往行人客商与地方邮差暂住息脚的唯一处所。越过二爷庙顺沟延伸,经跌驴崖(道路险峻,曾有毛驴在此滑下万丈悬崖,故名)过茶房墕(古代在此设有茶房,故名)即进入沁源县境内,经鱼儿川(今鱼儿泉)可直达沁源县城及晋东南一代。 如今的后悔沟,美好的自然风光依旧,是户外活动的良好选择,是休闲度假强身健体的理想场所。如今的后悔沟,深厚的历史文化仍存,是净化心灵的风水宝地,是消除后悔成就事业的名区仙境。
(后悔沟度假区采风撰文)
声明:文章著作权属作者,转载必须注明出处,违者追责。文章来源:景茂礼美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pressedflower.net/zzkcyy/8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