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案
本文是阮岩教授年9月23日在北医院召开的首届京津冀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术交流会上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中,阮主任选了自己最有心得的治疗咽喉病经方若干,同大家分享。其中标红的文字,系阮主任亲自标示出的重点,供大家学习使用。
阮岩,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主任委员。
主席台上右起第三,系阮岩教授
在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中医经典著作对本学科的发展起了很大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理论基础,尤其是脏腑官窍相关学说对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理论完善起了很大作用。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是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将理论医学和临床医学很好地结合起来,确立了辨证施治原则,影响到中医学临床各科,对后世中医耳鼻咽喉科治疗学的发展影响甚大。
《伤寒杂病论》不仅对后世的中医学影响巨大,对亚洲的传统医学也影响巨大,日本有汉方医学,所用方剂大多源于《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中涉及多种耳鼻咽喉病证,如耳聋、眩晕、喉痹、梅核气、鼻干、鼻燥、喷嚏、头痛、鼻塞、鼻涕、鼻衄、声音嘶哑、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喉咽噎塞、狐惑、咽喉不利等。
《伤寒论》、《金匮要略》的首方剂中,适用于耳鼻咽喉疾病的处方有近五十首,其中小青龙汤、麻黄汤、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泽泻汤、半夏厚朴汤、麦门冬汤、桔梗汤、甘麦大枣汤、肾气丸、真武汤等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取得很好的疗效。
后人对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评价很高,把张仲景的方尊为经方。
华佗:“此书可以活人”。
蒲辅周先生:“善用经方者,常能应手而效”。
甘草汤与桔梗汤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甘草汤方:甘草
以方测证:热证咽痛轻者。
表现:咽部轻度红肿疼痛。
现在单用甘草汤较少,可以作为饮食疗法,如甘草、绿豆煮水治疗热证咽痛。
若服甘草汤咽痛未除,可加桔梗以开肺利咽,加强清热利咽之功,即桔梗汤。
桔梗汤方:甘草桔梗
以方测证:热证咽痛较重者。
表现:咽部红肿疼痛,痰黄,声音嘶哑。
《六经八纲方证》:《伤寒论》中甘草多炙用,仅甘草汤、桔梗汤方中甘草生用。甘草生用清热解毒,故能治客热咽痛,佐以桔梗,辛开散结利肺,更可提高疗效。
桔梗汤,后世名甘桔汤,为治疗咽喉痛的基本方。
桔梗汤不仅治咽痛,还能治风热犯肺的失音,本方加诃子名“铁叫子如圣汤”,即是治失音的名方。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本方(指桔梗汤)甘草清火解毒,桔梗宣肺开结,与甘草汤并为治咽喉痛的祖方。
后人在本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少加味方剂,但都不出本方精神。
岳美中加味桔梗汤:桔梗、甘草、荆芥、防风、薄荷、辛夷花、滑石。
以方测证:风热夹湿证
证见:恶风发热,咽痛,咳嗽,头重,鼻塞等。
耿鉴庭《耿氏六代咽喉科传灯录》:
甘桔卜英茶:
白桔梗,粉甘草,陈萝卜英(隔年的经过加工的萝卜叶子)泡茶或煎汤。
主治:咽中红肿疼痛,不破不溃,未见寒热者。
荆防甘桔汤
桔梗,甘草,荆芥,防风,薄荷,豆豉,枳壳,陈萝卜英。
主治:咽关红肿疼痛,身发寒热者,或喉蛾红肿,身发寒热者。
杨志仁《中医喉科学讲义》疏风清热汤:
桔梗、甘草
荆芥、防风
金银花、连翘
赤芍、黄芩、天花粉
桑白皮、牛蒡子、玄参、浙贝母
甘麦大枣汤
《金匮要略》: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方: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
咽异物感证,症见咽异物感,心烦失眠、喜悲伤欲哭。
治疗梅核气常配合半夏厚朴汤或逍遥丸一起使用。
药理作用:
有镇静安神作用。
咽异物感症、耳鸣、失眠等伴抑郁者可辨证使用。
甘草泻心汤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亦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方:甘草、大枣、黄芩、黄连、干姜、半夏(洗)
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
病机:上热、下寒、中虚
甘草泻心汤是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用量而成,意在调中补虚。
《伤寒论》用其治疗脾虚较重、下利较甚之心下痞证,《金匮要略》用之治疗中虚湿热所致之狐蜮(白塞氏病)。
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及狐蜮,耳鼻喉科临床上用其治疗多发性口疮有效。
甘草、大枣:和中补虚。
黄连、黄芩:清上热。
干姜、半夏:温下寒。
上热重加知母、黄柏、地骨皮。
下寒重:加附子、肉桂(小剂量)。
腐物多加花粉。
甘草的作用
甘草是张仲景方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首处方,其中含有甘草的处方就首,占总处方数的60%以上。
在《伤寒杂病论》中甘草主治羸瘦,兼治咽痛、咳唾、躁、急、痛、逆、悸诸症。
也用于治疗口腔黏膜破溃的疾病,如口腔黏膜溃疡、白塞病等,甘草常配黄连、黄芩等,方如甘草泻心汤。
古代常用甘草配黄连治疗口疮,如宋代《圣济总录》用甘草、杏仁、黄连、为末,和匀。每服如杏仁大。绵裹含化咽津。名甘草丸,主治口糜生疮,痛不得食。
甘草泻心汤为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而成,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甘草所含甘草甜素有解毒和吸附作用,可用于抗炎和抗过敏反应。实验研究还证明甘草流浸膏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用于溃疡病时,对溃疡面还能形成薄膜起保护作用,促进粘膜细胞再生修复。
猪肤汤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少阴阴虚,虚火上炎咽痛的证治。
少阴病阴虚,阴虚则热,邪热下注则下利,下利则阴气更伤,水不制火,虚火上炎,故咽痛、胸满、心烦。
证属阴虚,虚火上炎,治滋阴降火,方用猪肤汤。
猪肤汤由猪肤、白蜜、米粉组成。方中猪肤滋阴降火,白蜜润肺以除烦,米粉健脾止利。
临床上猪肤汤很少用,但有报道用猪肤汤治疗阴虚喉喑有效的。
体会:可以作为饮食疗法治疗干燥性咽炎和萎缩性咽炎。
美容作用
半夏散及汤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
方名半夏散及汤,指既可为散剂,亦可作汤剂服。
半夏:温化寒痰,
桂枝:温阳散寒,
甘草:利咽止痛。
主治:寒证咽痛。
现在多用于咽炎喉炎属风寒者,症见咽痛、声嘶、痰多色白、口淡不渴。
熊曼琪《临证实用伤寒学》:“目前临床上运用虽较少,但有些确须涤痰开结散寒的咽痛,屡治不效而用本方取良效”。
“咽喉口齿诸病,皆属于火”,但也有寒证者,半夏散及汤便是。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
治咽喉痛,一般多喜用甘凉清润,恶用温燥,须知咽痛属燥热,固然当用清凉润剂,如属寒邪外束的,则非辛温药不效,若概用寒凉,反致增剧,病必不愈。
一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发热咽痛数日,曾服寒凉药不效,并见吞咽困难,喉中咳出痰色如脓血,微热不退,头目昏痛,反复发作,视咽部重度充血,局部黏膜下有出血点,双侧扁桃体II度肿大,表面脓点且已破溃,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处方用半夏9g、桂枝9g、炙甘草9g,上三药用水2碗煮沸,煮三、五沸,勿久煎,频频含咽,半日尽剂。次日热退,双侧扁桃体已明显缩小,红肿减轻。于原方加食醋少许,2剂痊愈。(《经方运用》)
麦门冬汤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麦门冬汤中重用麦门冬为主药,滋养肺胃阴液,滋阴降火;
人参、甘草、粳米、大枣补益肺胃,益气生津;
少量半夏降逆下气止咳,化痰开结。半夏与大量麦冬配伍,既可制约其半夏温燥,又可使诸药滋而不腻,相得益彰。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把麦门冬汤作为清养肺胃之阴的重要方剂,大量化裁应用。
在原方应用方面,叶氏认为麦门冬汤具有“甘药理胃,乃虚则补其母,仍佐宣通脘间之扦格”的功效,用此方治疗土不生金的肺痿、咳嗽、咽痛喑哑、咽喉燥痒等病。
在加减化裁应用方面,
肺燥咳嗽者,去半夏,加北沙参;
心中烦热,汗多渴饮,嘈杂如饥,肛中气坠,如欲大便者,去人参,加石斛;
液涸消渴,而胃口不醒,去半夏加石斛、陈皮、佩兰叶等。
治疗咽炎、梅核气、鼻咽癌放疗后。
症见咽干口渴、异物感,咽痒咳嗽、声音嘶哑,形体消瘦,胸闷憋气,手足心热,大便干结。
咽干咽痛加沙参、玉竹、石斛。
咳嗽痰黄加杏仁、桑白皮等。
异物感明显加厚朴、苏叶。
鼻咽癌放疗后口干纳呆者可加沙参、玉竹、葛根、麦芽煮水当茶喝。
药理
麦门冬汤有明显抑制卵清蛋白刺激嗜酸性粒细胞的脱颗粒作用,对脱颗粒及组胺游离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效果,提示对过敏性咳嗽有效果。
白通汤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葱白、干姜:疏风散寒
附子:温阳散寒
治疗喉咳(喉源性咳嗽)
阵发性咽喉干痒,咳嗽无痰、遇冷加重、甚者引胸腹疼痛,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
咳嗽的治疗
陈代祥《伤寒论临证发挥》
若从六经病来分,六经皆可令人咳,不独肺也。太阳寒咳用麻黄汤;太阳风热用栀豉汤加味;太阳表寒里热用麻杏甘石汤;太阳表寒里饮用小青龙汤;太阴咳嗽用理中汤;少阴咳嗽用四逆汤;太阳里燥用麦门冬汤;阳明燥结咳嗽用调胃承气汤;阳明经热用白虎汤。
麻黄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节)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箇(去皮尖)
论太阳病伤寒证的证治
麻黄辛散发汗,宣肺平喘,
桂枝解肌祛风,温经通阳,
杏仁苦温宣肺止咳平喘,
炙甘草安中而调和诸药。
应用:风寒型感冒、鼻炎、变应性鼻炎。
症状:头痛发热,身疼腰痛,恶风无汗,咳嗽,气喘,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舌淡,苔白,脉迟或紧。
头痛发热甚者加荆芥、防风、葛根。
咳嗽气喘甚者加半夏、杏仁。
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加苍耳子散。
《临证实用伤寒学》说:“仲景以麻黄汤为基础化裁应用,主要有麻杏甘石汤治肺热咳喘;麻杏苡甘汤治风寒湿痹。后世则有《和剂局方》的三拗汤,即本方去桂枝加生姜而成,治疗外感咳嗽,痰多胸满证。
《神农本草经》等有麻黄治疗气喘的记载,20世纪30年代陈克恢提取麻黄素成功
抗炎作用麻黄汤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中性粒细胞释放白三烯具有抑制作用,拆方分析显示麻黄汤全方效果最好。
镇咳祛痰动物实验表明麻黄汤具有较强的镇咳祛痰作用。
扩张支气管及平喘作用麻黄汤有扩张支气管、减轻哮喘支气管的气道炎症,具较强的平喘作用。
抗过敏作用麻黄汤提高组胺阈值,抗组胺,对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具抑制作用,可用于过敏性炎症的治疗。
免疫调节作用麻黄汤具有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麻黄配石膏,清肺热而定喘,石膏用量多于麻黄一倍,以清热为主;杏仁宣降肺气,协同麻黄以平喘;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
应用:肺热所致咳嗽。
症状:发热,咳嗽,痰黄,咽痛,流黄涕,鼻塞,舌红,脉数。
刘渡舟:
本方治疗肺热作喘疗效甚佳。如对小儿麻疹并发肺炎而辨证属于肺热,痰热壅盛,喘鸣气促者,可加黛蛤散或鲜杷叶;喘促而腑气不降,大便不下者,加全瓜蒌、炙桑皮;大便燥结者,可加大黄;麻疹不透,疹毒内陷,喘促不安,鼻翼搧动,唇甲紫绀,可加上等好茶叶,及‘五虎汤’,并配合点刺耳背紫脉放血。随证化裁,多或良效。
小青龙汤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病机:外感风寒,内有寒饮。
刘渡舟:
小青龙汤是温化寒饮的一张名方,虽可外散寒邪,内化水饮,但主要作用在于化除内饮。
应用:变应性鼻炎伴哮喘
症状:鼻痒,喷嚏,流清涕,咳嗽,气喘,痰稀,怕冷,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迟。
资料整理:北医院迟晨雨
感谢支持!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pressedflower.net/zzkcyy/1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