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古商路
文/康维艾
灵石北倚绵山,南接霍岳,汾河贯穿南北,为晋中市的南大门,扼秦晋南北交通之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险要,自古就有“秦晋要道、川陕通衢”之称。灵石是古代纵横南北东西的万里商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极为险要一段商路,它与国家兴衰,社稷安危有直接关联。众所周知晋商因盐而起,因茶而兴,因票号而盛,鼎盛时横跨欧亚,货通天下,汇通天下,海内最富。他们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从表面上看得益于晋商无与伦比的经营谋略,笔者认为,更重要的因素是独特的政治背景和险要的地理位置,还有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伙计,是他们用生命和汗水填满了财东家的银窖,假若没有他们不畏艰险日复一日地从内地往边关搬运货物,那些精明的掌柜们拿什么做交易?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小商贩,千辛万苦地运输粮草,填饱了修筑长城、镇守边关的百万将士的肚子,支撑起大明王朝的万里江山,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独特的政治背景:明朝初年,政府为了抵抗元蒙残余势力卷土重来,采取“筑城为关”,“关隘兼置戍守”的策略。修筑长城并设立了九边重镇以巩固国防,这样就需要有大量的粮草和军用物资供应。由于连年征战,工役繁重,支出浩繁。老百姓已不堪重负,如果再强征暴敛,必然会激起北方人民的反抗。明朝统治集团为了稳固政权,汲取历史教训。在既不能增加徭役和赋税,又必须筹集庞大的军需物资的情况下,朱元璋采纳了山西参政杨宪的良策,利用山西商人富户储藏的粮草以充实军备。史称开中制。据《明史.食货志》记载:“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开中制的实质是商人以力役和实物向国家换取盐引,盐的专卖权。九边重镇,其中宣府镇管辖:居庸关----大同平远堡,全长里;大同镇管辖:宣府镇----偏关鸦头山,全长里;山西镇管辖:偏关----延绥镇老牛湾,全长里。首先是临襄帮和泽潞帮崛起,晋南,晋东南小麦、棉花产区的商人、富户用自家储藏的粮草、棉布和铁器换取盐引。既而秦(陕西)川(四川)豫(河南)商人紧步后尘源源不断地向北方边关捐输。险要的地理位置:由于山西地理环境险恶,真正能完成全程运输的只有少数实力雄厚的商邦,秦川豫商人不得不把货物转卖给晋商,或者与晋商合作,才能换取少量的盐引。特别是灵石县境内地势更为险峻,太行山与吕梁山左右对峙,绵延起伏。汾河峡谷水深浪急,乱石滚滚,难通舟楫。在没有公路和铁路时候,南来北往运输货物的客商并不能沿河川走,只能选择崎岖的山岭小路行走,俗话说:走偏道。商人的力役:秦晋川豫商人马拉驴驮从南到北运送货物,再到俄、蒙腹地,要翻过多少山?越过多少岭?沙漠、草原、沼泽,处处险象环生,单是灵石境内这几条山路就令人望而生畏。(力役注解:苦力,差使,驱使。)01韩信岭古驿道韩信岭古驿道,从霍州老张湾入灵石境,经郝家铺、李家庄、逍遥、仁义驿、郭家沟、韩信岭(原名高壁镇,因葬汉淮阴侯之首而更名)、大泉里至玉成村入雀鼠谷(冠爵津),经灵石县城、两渡、冷泉、桑平峪入介休县境。此路自汉唐已通,是一条通京御道,十里一铺,五里一墩,或传递公文,或进京会试,或民间商旅,人来马往,热闹非凡。韩信岭是秦汉时期开通的驿道,沿途山路崎岖,沟壑纵横,峭壁深涧,历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南北货物运输的必经之路,可以说是一条重要的军用物资运输线。特别是郭家沟桥,古称天险桥,明嘉靖七年(年)架木为桥。嘉靖二十八年(年),平阳知府聂公豹筑台与沟南,单人匹马勉强可以通过。万历二年(年),灵石知县白夏去木易石,建为拱桥,更名为惠济桥。明清年间社会治安较差,沿河夹官道,有恶人故意破坏道路,设置故障,俗话说:吃官道。如:冬季在仁义石坂坡泼水,结成厚厚的冰。悄悄把郭家沟桥的木头撬动,敲诈客商钱财。太原----风凌渡,简称太风公路。民国十年()开始动工,至民国二十二年()太风公路才建成通车,土石路面,单行路。民国二十二年()南同蒲铁路通车。虽然公路和铁路已经开通,但是火车票价昂贵,客运汽车尚未开通,普通人还得步行或骑马。新中国成立之后太三公路(太原----三门峡)建成,由集广村入境,经静升、南浦、城关、张家庄、夏门、富家滩、道美、石柜至石桥村出境,不再翻越韩信岭,沿汾河西岸南下。02千里径古道千里径古道,当地人称之为东山古道。从霍县绕东山畔,经过韩家洼,东许村、七盘沟、横河、祁家庄、东岭、皂角焉、霍口、郑家山、范焉、南头、军寨、曲陌、马和、旌介,从秦树村入介休县境。据《资治通鉴》详细记载,唐太宗率领义军取霍邑,因秋雨连绵不断,道路泥泞,军队不能前进。韩信岭守军占据有利地形,久攻不克。李渊欲退兵回太原,李世民劝父亲说:既然起兵,绝不可退,进则生,退则死。李世民坚决率领军队南下,经当地采药老人引路,绕东山古道从横河、七盘沟山路顺利到达霍州。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此路系北魏平阳太守封子绘所开。沿途山高坡陡,行走艰难。从北魏至明清、直到民国年间这条路经过多次修补改道,大致方向始终不变。为了绕开韩信岭厘金税卡,南来北往运输货物的客商不畏劳苦,仍然走这条山路。03冠爵津古道冠爵津古道,据《水经·汾水注》记载:“汾津名也,在界休县之西南,俗谓之雀鼠谷。数十里间道险隘,水左右悉结偏梁阁道,累石就路,萦带岩侧,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山阜,下临绝涧,俗谓之为鲁般纔,盖通古之津隘矣,亦今之地险也。”明代灵石县境内还没有跨汾河的桥梁,人、马、货物都要依靠小木船摆渡。古渡口有石曲渡(在南关镇石柜村,民国年间废)、道美渡、夏门渡、燕家垣渡、河洲渡、军营坊渡、曹村渡、张村渡等,清代之后逐步被桥梁取代。冠爵津古道即汾河大峡谷,从霍县王庄入灵石境,经南关,过了道美桥,(通济桥:始建于清雍正年间--,长米,高10,8孔跨径不同的石拱桥,清咸丰三年,因洪水冲毁,连年整修,后改为7孔,称为通济桥),然后沿汾河西岸的后河底村、夏门村(古称石门峪),再从梁家疙瘩桥(永济桥:清乾隆二十六年修)过了汾河东岸,沿张家庄、县城、索洲村、两渡村(秋晴桥:清乾隆三十六年修,由两渡何家出资修建,11孔跨径不同的石拱桥。长米,高5.7米,宽5.4米。)至冷泉关、桑平峪村,从义棠村入介休县境。这条路在汾河东西两岸绕来绕去,曲里拐弯,最狭窄的地方只能容单人匹马通过。这条路曾经是太汾帮与临襄帮商人贸易活动的聚会之处,官吏信使来来往往,骡马行人络绎不绝。清初杰出文学家诗人王士祯的《蜀道驿程记》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康熙十一年,七月十五日“介休西南二十里,两山夹立,汾水贯其中。……汾流湍悍,登高临深,令人思‘垂堂’之戒。”古代南货北运全靠马拉驴驮,翻山越岭,上上下下要走好几天,若遇暴风骤雨连人带马滑到河里的交通事故经常发生。04西山古道西山古道,原本是一条行人稀少的乡村小路,明朝初年实行“开中制”才兴起。是民间开拓的一条东南连接西北的商路。从山西地图上可以看出,这是古代晋(晋南和晋东南)、秦(陕西)、川(四川)豫(河南)通往水旱码头碛口,前往九边重镇之一偏关,抵达蒙古草原的捷径,实际是一条军用物资运输线。这条商路从明朝初年兴起,延续到清朝末、民国年间,历经风雨沧桑数百年。直至上世纪60年代灵回公路建成通车,逐步改道。(注解:灵回公路,是灵石县城----回龙公社的简易公路,土石路面。今回龙公社已经划归吕梁市交口县辖。秦、晋、川、豫商人千辛万苦运送粮草、棉布和铁器等物资前往偏关换取盐引,单是在灵石境就得走好几天。翻越两座大山,韩信岭和秦王岭。从霍州至仁义驿住一宿;第二天沿羊肠小道向上攀登,过了郭家沟桥,爬上韩信岭,住一宿;第三天从韩信岭下山,经过玉成村,在许家店住一宿;第四天从梁家疙瘩桥(永济桥)过了汾河,进入夏门沟,爬上秦王岭,经寨头原、疙针原、兴旺原、来到羅舖原,夜宿羅舖村;第五天下山,跨过青山沟小河、经过官桑原、双池镇向边关而去。客商长途跋涉每天都需要有个歇脚的地方,官方开设的驿站是专为官员和信使服务的,普通商人不容易住进去。为了方便商贸往来,也为了绕开厘金税卡,有远见的商人便自己出钱沿途开设店舖和货栈。如:康东海离开繁华富庶的家乡秦都长安,跋山涉水来到灵石,在河西羅舖村,建立了一个小商铺,以收购蚕茧贩卖丝绸发家,到明朝中叶,已发展为灵石河西一个经济殷实,儒商荟萃的文明村庄。05灵沁古道灵沁古道,在灵石县境内还有一条千年古道,它西起灵石县城,沿小水河一路东行,经静升村边,向南转入马和、曲陌、军寨、腰庄,再经后悔沟,蜿蜒进入太岳山深处,然后翻越一处海拔高度达余米,当地人称作“墕上”的高山草甸,下山后,便经沁源县鱼儿川进入上党盆地。史称灵沁古道。灵沁古道是连通汾河谷地与上党盆地的唯一通道,百余里的山间小路“上耸危崖,下临绝涧”,仅能供行人和驮队通行,正如碑文所记:“绵亘百有余里,悬崖峭壁望焉警心,峻岭崇山行者却步,斯不为车马之驰骤匪易,抑亦徒步之跋涉更难。诚所谓青峰顶头,石栈洒征人之泪;白云深处,巉巗消游子之魂。”尤其是必经之地——墕上,是太岳山的次高峰,一年中只有在夏季的几个月间积雪融化,而到了冬季,低温通常维持在零下四十度左右。为此,每年入冬后,来往客商被冻掉耳朵,冻断手指,甚至冻死在路旁,摔死在深谷中的屡见不鲜。静升王氏家族多次出资整修了这条商路,并且设了茶房,为客人过山的提供棉衣。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祖国建设日新月异,山河大地旧貌换新颜,天险变坦途,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贯穿南北,如今的年轻人是无法理解当年晋商创业的艰辛。年4月12日写于灵石畅青苑作者简介:康维艾,灵石政协退休干部。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号系仅提供发布服务。转载必须注明出处)
发现更多精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pressedflower.net/zyzlkc/8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