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天冷了,许多人喜欢吃火锅,复旦儿科的黄医生也不例外,不过吃火锅有大学问,不注意则容易吃出问题来。感谢上海疾控授权黄医生转载这篇好的科普文章。希望对大家身体健康有帮助。
最近随着冷空气的不断侵袭,跳水的气温和阵阵寒风,让大家的着装不免厚实了不少。对于怕冷星人来说,在这样的日子里,有什么比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更惬意的事情呢?不过,小小火锅,吃起来却有许多需要注意的事项,你都知道吗?
01
锅底选择需谨慎
养生锅底一直是冬季火锅店主打的招牌,往往会加入黄芪、枸杞等滋补类中药材,对提高人体抵抗力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对于感冒、发烧的人来说,是不合适的。而且体热、痰湿重、易腹胀的人以及小朋友也不适合吃滋补类火锅。
02
长时间烧煮的火锅汤底喝不得
肉、虾、豆腐是火锅的标配,但这几类食物在涮的过程中,会有嘌呤类物质融入汤汁中,过多地食用会造成人体内尿酸含量过高,患有痛风的人群不宜喝。
并且,肉类在煮的过程中,油脂会融入汤底中,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人不宜过多食用。
长时间煮沸的汤底中,还会产生较多亚硝酸盐,食用之后,亚硝酸盐在胃酸作用下与蛋白质分解产物发生反应,形成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种较强的致癌物质,摄入过多会引发食道癌、胃癌等疾病。
有研究发现,随着就餐时间的延长,汤底中亚硝酸盐的含量逐步升高,最高的可达到15.73毫克/升。扬州大学的相关研究也发现,菌菇类火锅汤底在熬制至分钟时,硝酸盐类物质的含量达到12.毫克/升,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规定硝酸盐的限值10毫克/升,硝酸盐在长时间的加热过程中生成亚硝酸盐。如果较多摄入,日积月累,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火锅虽然美味,但要注意煮的时间。
03
酱料应以清淡为宜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克,这6克,也就相当于一个啤酒瓶盖的量,其中不仅包括食盐,还包括了调料和其他食物中含有的盐。火锅酱料中常用到酱油、沙茶酱、南乳等等,这些里面的盐含量其实非常高,少吃或最好不吃。推荐用葱、姜、蒜、醋、麻油等来调配,同样可以起到提鲜的作用,而且不会掩盖食材原有的味道。
04
涮食材的顺序先素后荤
先吃蔬菜可以增加饱腹感,后续肉类就可以少吃点,减少热量摄入。而且土豆和红薯中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可以减少人体对脂肪和胆固醇的吸收。此外,这2种食材中有大量淀粉,能在人体肠胃内形成保护层,减轻辛辣成分对肠胃的刺激。
05
食材要烧熟煮透才能吃
肥牛、羊肉、海鲜等是很多人涮火锅时必点的硬菜,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大快朵颐这些鲜美的肉类的确十分过瘾。不少人在吃火锅时为了追求嫩滑爽口的感觉,往往把生鱼片、扇贝类等放锅里一烫就立马捞出来吃,这是不可取的。特别是海鲜、生肉类必须完全煮熟才可以吃,因为这些食品易被寄生虫和致病微生物所污染,如果食材未完全煮熟即食用,人容易被感染,出现呕吐、腹泻、发烧等症状。一般来讲,薄肉片在沸腾的锅内煮2分钟左右,肉的颜色由鲜红变为灰白才可以吃。而虾或者扇贝类等带壳的食物,应在锅内至少煮5分钟。
06
心急吃不了热火锅
口腔、食道以及胃的黏膜非常娇嫩,只能耐受50℃-60℃的温度,而火锅浓汤的温度一般均高于这个温度。食物过烫,会对黏膜造成物理性伤害,进而引发食道烫伤或胃炎等疾病。一些本来就有复发性口疮的人,吃了火锅后容易上火,其口疮发生机会增加好几倍。如此反复,还会诱发食道癌变。另外,患有口腔黏膜白斑或者扁平苔藓的人最好不要吃火锅,因为火锅的高温和调料的刺激,都会使病情加重。所以,涮好的食物一定不要马上入口,先放在酱碟中晾凉后再吃。
07
“热锅冰饮”不可取
吃火锅,特别是麻辣火锅时,由于又辣又热,即使是寒冬也引得人们大汗淋漓,因此有些人喜欢边吃火锅边喝冰镇啤酒或者冰镇饮料,认为这样可以解辣。但此法并不可取,因为喝冰镇饮料或冰镇啤酒会刺激胃部血管收缩,减缓肠胃蠕动,减少消化液分泌。此外温度降低,消化酶的活性也随之下降,不利于消化。如此一冷一热,很容易造成胃部不适,引发腹泻等问题。一般可以选一些温豆浆、热牛奶、酸奶等保护肠胃。
08
进食时间要控制
由于火锅本身的特点,有的人一吃就是数小时之久,甚至通宵达旦,这样会使胃液、胆汁、胰液等消化液不停地分泌,腺体得不到正常的休息,导致肠胃功能紊乱进而引发腹痛、腹泻,严重的可能会引起慢性肠胃炎、胰腺炎等疾病。
终于写完了,疾控君已经是口水嗒嗒滴,赶紧火锅晚餐约起来~
参考文献
[1]荣胜忠,邹立娜,王国栋,等.涮火锅过程中肉、虾和汤中嘌呤含量变化研究[J].卫生研究,,41(6):-.
[2]王苏雯.火锅烹调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17(8):-.
[3]郑艳燕,李习艺,鲁力,等.火锅汤汁中亚硝酸盐及硝酸盐含量的检测[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6(2):-.
[4]左俊英.菌菇火锅汤底熬煮过程营养及安全性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
本平台科普内容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项目资助。
供稿:王雨清
编辑:董晨
审稿:宓铭熊丽蓓冯晓刚
本文由黄志恒医生原创(医院儿科学博士,副主任医师),长期从事儿科的临床、科研、科普工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pressedflower.net/skczmb/2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