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舌头口疮 >> 老人舌头溃疡 >> 正文 >> 正文

我的老家在龙舌

来源:舌头口疮 时间:2020-11-13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我的老家在龙舌。经常有人问,龙舌在哪?对的,就在号称沪通高铁第一镇的九华东部。但你要站在如皋看,它远离县城、已经到与通州接壤的地界,简直太偏僻了。难怪那年临近毕业分配,何局长来学校进行形势吹风,要大家做好各种坏的思想准备,“同学们,甚至还有可能被分配到龙舌那样的地方”,他嘴角微扬、表情凝重的强调道。这让坐在对面的我很是不爽。他哪里知道,我们龙舌其实要比如皋通达的多,──距离平潮十来里路,到新坝坐路去南通方便的不得了,没事我们才不高兴去如皋呢!

龙舌境内有一条运河贯穿南北,老家自然就分了港东、港西两片。这条河对经济、文化的影响是深刻的,连两岸的方言也不一样了。虽然都是龙舌人,港东人说话更接近通州,卷舌音更多些。可能因为东临白蒲、南靠平潮通州,港东人风气相对开放脑子活络,赚钱门路多,传统上物质条件也就好些。记得我在老家上班时,有次办公室来一港东家长交流情况。一个港西的老师建议她说要注意伢儿营养,三顿要好好吃才行。家长说我们都注意的啊,我们可不像你们港西人啊,我们饭菜里油水都放得不少的啊,三天两天就吃肉的。同事听罢只好尴尬的笑笑。背靠下原车马湖腹地的港西人,在有了国道后生活开始改变。自主创业的,外出打工的,几十年下来,现在港东港西大概不分上下了吧。

要说老家最繁华热闹的去处,当然是老家人嘴里的“郑甸市”了。郑甸是乡政府所在地,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早年时乡政府在现在的商业总店那一块,往西依次有管电站、大会堂、兽医站、医院和建筑站。兽医站对面是古朴清爽的郑甸小学,我小升初就是到那里去考的。家大气粗的供销社各部门星星点点分布在运河两岸,打瓶酱油、称斤馓子、买个锅子,你得到大路北侧的门市部。后面是粮站,我毕业后去那里办粮油关系,一个姓翟的人接待了我,让我第一次知道还有个跟瞿长得差不多的字。路南桥头是商业总店,门面朝西,也卖各种日常生活用品,──我至今搞不懂供销社和商业总店有什么区别。总店南边是搬运站,搬运站不大,却成天十分吵闹。印象中几个船老大模样的人,天天穿着高帮靴子忙乎,好像他们的工作就是泡石灰。河东是生资部,我帮家里去过几回。与河西的红砖风格不同,那是一组青砖青瓦建筑,一条坡道缓缓下去,从高高的大门往里走,就看到堆着足足两人高的化肥袋。再往东,是花部、茧站、学校。公路往北,是农具厂,皮革厂,电灌站,化工厂,轮窑,……。皇城相府,大树乘凉,偌大的地盘里自然少不得商贾店家。小百货店,理发店,修车的,贴烧饼的,炸馓子的,卖铜器的,打铁的,可谓五脏六腑应有尽有。在众多店铺中,我对一位姓张的店主印象最深。老先生专卖洋钉、铅丝、蜡烛之类的,说话斯斯文文,整天戴一顶礼帽,这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显得特别拉风。一回生两回熟,去的趟数多了老先生知道我是个“文化人”,就喜欢拉着我分析世界大势特别是台湾问题。有次快打烊关门了,他咬牙切齿又信心满满的说,台湾是一定要ga放的。然后又抬头征求我意见的样子说,啊,孙老师,你说呢?还没来得及我搭话,只听他老婆一阵呵斥,都几点了还搞什的血沫?台湾打不下来你就不死了啊?老头只好嘴里咕哝反驳了几句,很不情愿的去关板儿门。郑甸是丰富的,是精彩的,那里留下了我太多的童年记忆。姑妈家住港东,郑甸又是去姑妈家必经之地,我们堂兄妹几个小孩走走停停,哪家好玩就在哪家傻傻的看,痴痴的逛。铁匠铺的旺火和打铁时的叮铃清脆,五金铺修香炉焊锡泊时的滋滋白气,医院收购的蛇蝎百脚、地壁虫鳖虎子,河东马路牙医的各种起子钳子,都令我们流连忘返。供销社布匹柜台的会计在钢丝绳上远远的甩来发票夹子,那样子简直酷毙了。电视是那个时代的奢侈品,只要沿途有人家放电视,我们都会丝毫不顾自尊的去蹭。有次在一户人家看了才几分钟,一个姐姐出来关掉电视,拍拍电视机说坏了坏了不好放了,你们出去吧。我们刚出门,人家就把门关了。我挤在门缝朝里看,发现电视又好了……。后来做了教师,没想到那人的儿子到我班成了我的学生。──当然,那家长其实人挺好。除了郑甸,我最熟的要数薛庄了。因为在薛庄上初中,对于那一带的坑坑洼洼,我们简直闭着眼睛都能说个八九不离十。第一次去白蒲就是从薛庄出发的,那是第一次经过蒋桥,也才第一次知道有个地方叫勇敢。那次跟大孩子们去白蒲新华书店,第一次见识了原来还有比郑甸更大的世界。不仅大路,那一带的小路我们也熟。初三时候有次晚自修,我们几个不安分的男生出去乱逛。从薛庄初中往东往北来到二大队的大会堂。大会堂里正在演童子戏,没买到票的人们都争着往大门缝里窥视。我们往西走到一座桥边,在桥东头沿河往南走。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条只有一人宽的羊肠小道。几个人跌跌撞撞往前走,突然感到地面高低不平不像条路了,仔细一看,原来大家来到了一群乱坟岗。风中摇曳的桑树条,插在坟上的纸烛灯,忽隐忽现,似有似无。待到我们沿河绕到尽头,发现和来时的路连接上了。龙舌的河道特别多,大大小小恐怕不下几十条,你看成排的民居大都沿河而建。因为人工挑河挖港,许多祖祖辈辈生活在一起的族群不得不被分开,而本来没什么往来的却成了一个行政组。我的老家门口就是一条河,从这里坐船能够到郑甸,到轮窑,到新坝,顺河而下到长江、去吕四。因为河多,小时候的许多记忆都和河有关。比如五大队有个桥板铺得稀、又没有护栏的木头桥,我们去参加悼念毛主席活动时,一同学的鞋子被夹在桥板里,吓了个半死。我们八大队和四大队一桥相连,那座桥东侧是输送灌溉水的水泥管道,两个大队的孩子们会隔河互扔泥块打仗,失败的一方落荒而逃,胜利者则会自由地在那个水泥管子上爬来爬去,全然不担心会掉下河去。又有一次,我们七八个孩子去偷11大队一个人家的桃。桃树长在对岸,我们分工合作,有人爬树上摘桃,有人往河里扔桃,有人在河面上传桃,有人在此岸收桃。在地里忙着抢收的主人发现了,就骂骂咧咧的往这边追,我们就赶紧回到河这边。他在对岸骂着,我们在此岸看着、等着。他走了,我们就再游过去……。老家龙舌的方言多,十六个大队,每几个大队就是一个风格。就社会生活而言,又似乎都有各自的特色。比如那时1、2大队的知识分子多,5大队养蚕,我们8大队做香卖香,10大队做绳网,12大队不少人收购旧货起了家,15、16的搞建筑发了财……。现在的龙舌,厨子,戏子,道士和尚,养鸡养鸭的,卖鱼卖肉的,做茶食的,铝合金的,推拿养生的可谓各行各业应有尽有。不过虽身为龙舌人,我至今还是没弄懂,15大队的名字好奇怪,取什么不好偏偏要叫瓦车篷呢?当然应该是有个典故的吧。我对姜园最是陌生。因为打交道少,偶尔路过的话必定要问个路。据说姜园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有个姜园庙名气很大。又听说现在有外地人来投资开发,前天路过那里,果然有些生态休闲旅游的样子。龙舌地处九华一隅,但乡镇合并后没有丝毫衰落,反而成为九华镇的重要支柱。伴随着时代发展,这几年龙舌的变化很大,从西边龙舌路口一路到瓦车路口,两侧挤满了大大小小的企业和商铺,上下班高峰时的龙舌路堪称车水马龙,帅哥、靓女和各种时尚的元素随处可见。龙舌人消费水平不低,像夜间的熟食卤菜店,短短几百米就有七八家,而且价格不低、生意却是奇好。地方政府招商得力,老家的责任地已经大多外包给了搞农业开发的人,像郑甸村的荷藕规模种植风生水起,家门口就能欣赏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妙景。一辈子种地的父辈们得到解放,村居环境品质也在逐年提升,尤其通皋大道和盐通高铁穿境而过,直通苏南和上海的南通西站近在咫尺,遥远的世界一下子来到跟前,发展的势头真是更快更好了。来如皋多年,乡音未改鬓毛衰。现在走到郑甸街头,大多都是陌生的面孔。今天偶遇以前学生楠的家长,谈起孩子那段时间很不听话,又说幸好我帮家访开导转化,如今大学毕业已经在南通成家立业云云。做了一点分内之事还能让人家记着,心里顿时涌起一阵感动和欣慰。虽不常回老家,但祝福老家越来越好!祝福老家的亲友们越过越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pressedflower.net/lrstky/52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