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口腔溃疡,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些个圆形或卵圆形的白色糜点,对吃货而言简直就是煎熬。
那种感觉无法言喻,别管是冷热温凉还是酸甜苦辣,吃到嘴里都只剩下一首歌:
口腔溃疡是会呼吸的痛
它活在我口腔每个角落
吃饭时会痛
喝热水会痛
连沉默也痛
……
口腔溃疡,除了“西瓜霜”,你还能想起啥?不慌,让我们来看看中医如何看待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中医又称“口疳”、“口舌生疮”、“口糜”、“口破”,指以周期性反复发作为特点的口腔黏膜局限性溃疡性损害,多为圆形或椭圆形,有明显的灼痛,一般于7至10天自行愈合。发病率超过10%,轻者数月一次,重者数日一次。
病因病机
口糜最早见于《素问·气厥论》
“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
即邪热上攻可致本病。
清·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把本病的病因病机总结如下:
“脏腑积热则口糜,口糜者,口疮糜烂也,心热亦口糜,疮口色红,肺热亦口糜,疮口色白,膀胱移热于小肠亦口糜,心脾有热亦口糜,三焦火盛亦口糜,中焦气虚,虚火上泛亦口糜,阴虚火旺亦口糜”[1]
《圣济总录》曰:
口属脾,舌属心,心者火,脾者土,心火积热,传之脾土,二脏俱蓄热毒,不得发散,攻冲上焦,令口舌间生疮肿痛。或素体阴亏,病后劳伤,真阴耗损,虚火内旺,上炎口舌而生疮。
辨证分型
中医治疗首先需辨证,辨证证属火热为患,辨证当分虚实、详察胃肾心脾。
一般来讲,实火引起溃疡起病急,发病快,溃疡充血发红明显,可见黄色假膜覆盖,疼痛亦较明显,且有舌质红、苔黄燥或厚腻,便秘等实证全身症状特点。
虚火引起溃疡一般来讲病程缠绵,溃疡呈灰白或污浊,周围色淡或不红,体多虚弱有低热,苔少或光剥及明显全身虚证的特点。
而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心开窍于舌。病位多在心脾。
临床上多见以下四种证型
1心脾积热:此型发病急,病程短,溃疡多生于唇、颊、上腭黏膜及舌面等处。溃疡大小不等,数量较多。甚至融合成片,其基底呈灰黄色,周围粘膜鲜红、肿胀,疼痛剧烈,呈烧灼样痛。可兼见口渴,发热、小便黄赤等症,舌红苔黄,脉数而有力。
治则:清热泻火
2胃火上蒸:症见溃疡形态各异,大小不等,个数较多。溃疡基底为深黄色,并有渗出物,其周围充血明显、肿胀较甚。灼热疼痛,进食、说话时尤甚。常兼有口干而臭,烦渴多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等,舌质干红,苔黄或腻,脉洪大/滑数。
治则:清胃泻火,解毒祛腐
3湿邪困脾:其溃疡较为浅平,形状不规则,基底呈灰白色,溃疡面上的覆盖物厚如糜粥,边缘轻度水肿,充血不明显,并有胃脘痞满,纳谷不馨,身倦乏力,大便溏薄,舌胖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濡缓等症。此型患者多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治则:健脾化湿
4阴虚火旺:其发病缓,病程长,反复发作或此愈彼起。症见溃疡大小不等,数量较少或分散,周围微红微肿,灼热疼痛。常有口燥咽干,心烦失眠,手足心热或小便黄,大便干结等症。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治则:养阴清热
中医经络穴位方案
思路:足厥阴肝经“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任脉“到达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达下唇内,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环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环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足太阴脾经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常选取如下穴位治疗口唇疾病。
1.劳宫:位于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方义:劳宫为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穴,荥主身热,心包代心受邪,具有清心泄热之功效,故可用于心火炽盛引起的口疮。
操作:①揉按至酸胀感为宜;
②针刺,直刺0.3~0.5寸。
2.少海: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方义:手少阴心经的合穴。五行属水
操作:①按揉至酸胀感为宜;
②针刺,直刺0.5~1.0寸。
3.照海:照海穴位于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
方义:八脉交会穴之一,又称“漏阴”,意思就是说,如果这个穴位出现问题,人的肾水就会减少,就会造成肾阴亏虚,引起虚火上升。因此具有滋阴清热,补肾填经之功效,引火下行,口疮可消。
操作:①按揉至酸胀感为宜;
②针刺,直刺0.3~0.5寸。
4.筑宾:筑宾穴在小腿内侧,当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太溪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
方义:筑宾穴具有调理下焦之功效,可滋阴补肾,引火下行。
操作:①每日按压数次,以酸胀为宜;
②直刺0.8~1.2寸。
5.历兑: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方义:足阳明胃经井穴,可清热和胃,善清泄阳明之火,适用于胃火上蒸型。
操作:①点刺放血②直刺0.1-0.2寸
针灸方案
治法清热泻火。以局部穴及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承浆地仓廉泉合谷
配穴心脾蕴热配劳宫、内庭;阴虚火旺配复溜、照海。痛甚配金津、玉液点刺出血。
方义承浆为任脉、手足阳明和督脉之交会穴,地仓为手足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廉泉为阴维、任脉之会,联系舌本,三穴为局部选穴,既可疏通口唇部气机,又可清泻阳明邪热;合谷疏通阳明经气血,为治疗口腔疾患的要穴。
刮痧
假如是心火盛引起的口腔溃疡,可在后背,相当于心俞的部位进行刮痧,假如出痧为鲜红斑,就说明把体内的热邪摈除出来了。可坚持多刮几次,直到痧出尽,口腔溃疡也就好了。每次刮痧要间隔1-2天为佳。假如痧斑比较重,可同时在前胸正中线,膻中穴位附近刮痧。每次刮痧后要记着喝一大杯水,这样有利于出痧,驱走热邪。
养生食疗
口腔溃疡患者饮食宜清淡,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的饮食、上火煎炸的饮食,也不能吃过烫的饮食,当然更不能吃过硬的饮食。推荐以下几个食疗方,大家可按照具体证型选择。
猪肉牡蛎汤
配方:瘦猪肉克,牡砺肉50克,清水煲汤,食盐调味。
用法:吃猪肉、牡砺,喝汤。
通过食疗调理,滋阴降火,润燥促愈。[4]
莲心栀子甘草茶配方:莲子心3克,栀子9克,甘草6克。
制法:将以上三味加入开水中浸泡。每日1剂,代茶频饮,连服3剂。
功效:清心泻火。[5]
大枣绿豆羊肉汤
吴光烈老中医自拟大枣绿豆羊肉汤,临床上取得明显效果。
配方:羊肉g,绿豆30g,生姜5g,大枣10粒切开。
用法用量:加水适量炖烂取服,每日1剂。
吴老认为脾阳不足,内蕴热毒之邪的证型,其本在于虚,其标在于热毒之邪,故脏腑病变为本,局部病变是标。治以温养脾土,佐以甘寒解毒。
苡仁山药茯苓粥
材料:苡仁30克、山药20克、茯苓20克、粳米克
做法:苡仁、山药、茯苓洗净与粳米共同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小火慢煮成粥,早晚食用。
功效:苡仁、山药、茯苓同具清热利湿健脾的功效。[6]
百合白芨粥
材料:新鲜百合、白芨各20克,粳米克
做法:将百合、白芨、粳米用水淘洗干净,入锅中,加水适量,小火慢慢熬煮成粥,粥成时可加入白糖或蜂蜜,早晚服食。
功效:百合养阴生津,白有促进溃疡面愈合的功效。[6]
其他外治法
1.穴位贴敷
1)吴茱萸捣碎,过筛,取细末加适量好醋调成糊状,涂在纱布上,敷于双脚涌泉穴,24小时后取下。[7]
2)取白萝卜子30克、芥菜子30克、葱白15克,放一起捣烂,贴于足心也可治疗口腔溃疡。[8]
2.外敷:单用孩儿茶末或柿霜末,或两味合用,擦溃疡点,每日5-6次。
外用口腔溃疡中成药有冰硼散、锡类散、养阴生肌散等。复方有吹喉散、黄连散等。[7]
3.浓茶漱口:《本草纲目》称:“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降则上清矣,”据研究,茶含单宁,具有收敛作用,浓茶漱口可促使口腔溃疡愈合。
注意事项
1.注意整体调节。本病发病主要为心、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整体调治可尽快恢复脏腑功能平衡。
2.应避免过度疲劳或熬夜而伤神动火,保持心情舒畅,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3.症状缓解期应注重锻炼,增强体质。
4.要改善复发性口腔溃疡应注意排便通畅,少吃辛辣、厚味的刺激性食品,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可以清理肠胃。
5.由于口腔溃疡也可能因缺乏维生素B2所引起,多吃水果和蔬菜可以及时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参考文献:
[1]周淑娟.口腔溃疡中医辨证论治[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98.
[2]吴国荣.复发性口疮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探析[J].吉林中医药,,30(04):-.
[3]梁繁荣,王华.针灸学[M].(第四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4]林菁.猪肉牡蛎汤治口舌黏膜糜烂[J].《医药前沿》.年,第12期:44-44.
[5]刘琦.口腔溃疡食疗方[J].《健康忠告》.年,第19期:3-4.
[6]马新英.口腔溃疡食疗方[J].《食品与药品》.年,第05B期:74-75.
[7]沈洪,朱磊,谷静.口腔溃疡的中医辨治[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31(03):-+.
[8]苏凤哲,路洁.路氏四季养生经:国医大师养生家用说明书[M].石油工业出版社,.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pressedflower.net/kcrhjc/7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