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疮范围很广,但凡唇、颊、舌缘等部位出现溃疡的,均属其病症。
口腔溃疡,最典型的口疮之一,是一种极其可恶的疾病。它不会马上要你的命却能让你痛不欲生!
得了它,你会非常痛苦,往往因口腔内疼痛而心烦不已,吃东西也痛,吞口水也痛,既影响休息,又影响工作,影响心情。特别是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内反复发作溃疡,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或溃疡面裂开出血,或旧的刚伏,新的又起,极为痛苦。
一般人认为这是上火了,然后去药房买各种清热解毒药服用。如:双黄连,三黄片,牛黄解毒片等等,但是大部分的口腔溃疡症状未见减轻。
西医认为本病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多诊断为非特异性炎症,局部治疗一般以消炎止痛,促进溃疡愈合为主,其方法多为含漱金霉素溶液,或者高锰酸钾溶液或者呋喃西林溶液等,疼痛明显者甚至也会用到普鲁卡因液外涂以暂时止痛。也有认为缺乏维生素B族,服用维生素B族片。
中医也有一些外用散剂,如冰硼散、青黛散、西瓜霜、黄连散等,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这些治疗效果往往不明显,容易反复发作,难以根治彻底。
口疮,中医辨证主要有:心火(心阴虚)、肝火(肝胆湿热)、胃火(胃火炽盛)/(胃阴虚)、脾胃气虚、肾阴虚、阳虚。
《黄帝内经》载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这句话读过《黄帝内经》的都知道,但我认为还有不少医家理解不透这句话的意思。许多医家看到“诸痛痒疮”,相信第一时间会想到“心火”,从“心火”着手使用药物降心火,但是究竟是什么引起“心火”的似乎没什么医家会进一步分析。治疗效果一般般,这就是其一原因。
火,有分实火和虚火。
实火多指肝火(肝胆湿热)和胃火(胃火炽盛),这实火热扰心神(心火)。一般用清肝热解毒的中药都会有很好的效果,容易康复。
而更多的复发性口疮多是由虚火造成的。其中又分气虚、阴虚、阳虚。
一、气虚,虚火上炎:(脾胃气虚)。
元代名医李东垣认为:“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什么是土位,就是脾胃所开窍的口腔部位。因此分析,用辛甘温之剂,补其脾胃而升其阳,并忌苦寒之药损伤脾胃,此时可用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为基础,适当加入一些补气清虚火之药,如淡竹叶、溪黄草等。如果患者出现短气,乏力,大便次数增多等中气下陷症状,用补中益气汤效果也不错。
二、阴虚火热:心火(心阴虚)——舌尖溃疡、胃火(胃阴虚)——唇部溃疡、肾阴虚——牙肉溃疡。
此类病症比较多见,一般表现阴虚证状较为统一,如口干欲饮凉水,咽干,心烦,舌红少苔,兼见大便干结。但临床所见,亦多挟热湿,其原因或素体阴虚,或常熬夜,或多忧思郁怒,而致营阴暗耗。对于这类病人,如果认证不清,单纯滋阴,或者单纯大剂寒凉中药清热解毒,则效果往往时好时坏,难以根治。对于阴虚伴有湿热型的复发性口腔溃疡,用养阴清热祛湿之法: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石斛、淡竹叶、枳壳、茵陈、甘草等随证加减可得以明显疗效。
三、阳虚火浮。
病人多表现为上热下寒,既有口腔溃疡的热痛不适,又伴有小便清长,夜尿频频,下肢冰冷,畏寒等阳虚诸症。临床上用“引火归元”法治疗,效果堪称神奇!这是西医无法理解的。其主要治疗思路在于扶阳、潜阳与引火下行。一般常用方剂是潜阳丹,封髓丹,配合附子理中丸等。
康怡堂给予以下通用方(参考):
口疮特效食疗方食材:黑木耳、银耳羹
黑木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2,常吃还能软化血管。银耳(雪耳)的胶质能很好的修复口腔粘膜,加速修复口腔溃疡面。
温馨提示:口疮辨证复杂多变,本文仅供参考!若服用通用方后症状不能消除,医院诊所由医生对症下药!
回复”口疮“可回顾本内容《中医和可恶的“口疮”斗法》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pressedflower.net/kcrhjc/47.html